本報訊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史力) 日前,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出臺《安徽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方案明確了耕地利用優先次序,部署強化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
方案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要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耕地質量提升、糧食面積穩定、糧食產能增加。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一般耕地應主要用于糧食、油料、蔬菜等食用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按照“糧食生產優先”的原則,在確保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允許耕地適度用于非食用農產品生產。
方案提出,要把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分解落實到縣(市、區)、鄉鎮,落實到地塊。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的行為,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稻蝦、稻蟹等綜合立體種養,應當以不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為前提,必須符合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方可實施。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在全國率先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方案要求,各市、縣(市、區)要組織對“兩區”劃定開展“回頭看”。加強對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監管,引導糧食生產功能區經營主體確保至少有一季生產糧食。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引導土地優先向種糧主體流轉,對違反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一經發現要堅決予以糾正,并立即停止其享受相關扶持政策。
方案還提出要大力培育種糧主體,加強糧食產能建設,并且強化種糧支持政策,促進糧食產能穩步提升。強化日常監測,特別是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技術,每半年開展一次耕地種糧情況監測。對成績突出的市、縣(市、區)進行表揚,對落實不力的市、縣(市、區)進行通報約談,并與相關支持政策和資金相銜接。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