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縣龍王溝油菜花開 何五昌 攝
6月11日,平頂山市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該市邁上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
2013年新一輪建檔立卡之初,平頂山市共有貧困村512個、貧困戶10.03萬戶33.18萬人,貧困發生率7.8%,是全省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市之一。該市聚焦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盡銳出戰、精準施策,蹚過“深水區”,啃下“硬骨頭”,葉縣、魯山縣先后于2018年、2019年高質量脫貧摘帽,全市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麥田騎行 喬培珠 攝
近年來,平頂山市兩次代表河南省接受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4次榮獲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好”等次,近20次承辦全國、全省現場會,25項工作經驗、典型做法在全國、全省推廣,脫貧攻堅工作在國務院大督查中獲高度評價,其中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重整行裝再出發,乘勢而上開新篇。該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平頂山市鄉村振興局將大力弘揚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鞏固好、傳承好脫貧攻堅中形成的好機制、好經驗、好作風,保持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戰斗姿態,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建設全國轉型發展示范市,爭當中原更加出彩樣板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鷹城再立新功、再創佳績。③8
產業興起來 群眾富起來
6月15日,魯山縣觀音寺鄉石坡頭村,32座電動化雙拱香菇大棚令記者眼前一亮。“一年能產兩季菇,每季采摘5茬,每棚年收入可達18萬到20萬元。”大棚負責人匡長軍介紹,10座冷藏保鮮庫、1個烘干包裝車間和1個深加工車間正式運營后,該村將集食用菌種植、收購、深加工、銷售等于一體,成為全縣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預計年交易額1.5億元左右。
寶豐縣大營鎮艾草產業基地 秦亞濤 攝
魯山縣素有“中國香菇之都”之稱,近年來,該縣把香菇種植作為主導產業之一,撬動社會資本20億元,引進和培育了一大批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香菇大棚約4萬座,輻射全縣25個鄉鎮、街道,其中部分鄉鎮實現村村全覆蓋。如今,全縣香菇年產量18萬噸、年產值14億元以上,帶動就業4.6萬多人。
你有小香菇,我有珍稀菌。在寶豐縣周莊鎮馬川新村,移民后扶產業園采取“公司+園區+移民+特色食用菌項目”模式,共建“農業智慧方艙”14座28組、現代化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52座,大力推廣羊肚菌、雞油菌、滑子菇等高端稀有特色食用菌種植,形成了集培育、種植、加工、銷售等于一體的珍稀食用菌產業鏈,為附近群眾提供了800多個就業崗位,村集體年收益可達40余萬元。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平頂山市按照“縣有支柱、鄉有主導、村有特色、戶有增收”的思路,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通過發展產業、帶動就業、扶持創業,相繼打造出紅牛、肉鴿養殖和韭菜、食用菌種植等一批特色產業,大大增強了農村地區的發展動力。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323個,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個、農民合作社4256個、家庭農場1046個、種糧大戶820個;建成休閑農業園區、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區48個,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643個,帶動農戶1.85萬戶。
走進平頂山特色館,琳瑯滿目的農特產品擺滿直播間。今年4月,平頂山特色館開館。該館依托線下線上平臺,優化整合全市特色資源,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接軌”廣闊市場。此外,平頂山市還與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實現直連直通,打響平頂山“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外延保障基地”名號;組織企業參加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不斷提升“鷹農優品”美譽度和影響力。
隨著鄉村吸引力越來越大,平頂山市以創業孵化基地、特色飲食街、林果種植基地等為載體,引導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返鄉創業,創建省級大眾創業扶持項目及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項目10家、市級大眾創業扶持項目及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項目90家。目前,全市返鄉下鄉創業人員達10.7萬人,累計創辦經營主體10.3萬個,帶動就業44.6萬人。
血桃豐收 馬進偉 攝
生態優起來 日子美起來
6月18日,走進平頂山高新區遵化店鎮西趙村,只見柏油路寬闊潔凈,樓房整整齊齊,花園里花團錦簇。近年來,遵化店鎮大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一個個村莊宛如一座座花園,讓人沉醉。去年6月,該鎮被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命名為全省第一批“美麗小鎮”。
一起被命名的,還有郟縣姚莊回族鄉和寶豐縣趙莊鎮。趙莊鎮是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鄉鎮”,汝河、石河、馬溝河穿境而過。近年來,趙莊鎮依托森林小鎮建設,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先后榮獲全國平原造林綠化百佳鄉(鎮)、省國土綠化模范鄉鎮、省農村“清潔家園行動”先進村鎮等稱號。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平頂山市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導向,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為抓手,緊緊圍繞農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戶廁改造、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管理等重點內容,扎實開展“三清一改”整治活動,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全市農村實行市場化保潔,配備保潔人員1.34萬人,實現垃圾治理全覆蓋;全年改廁7.7萬戶,整體評價、改廁質量居全省第一位。前不久,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表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先進單位,平頂山市、舞鋼市、郟縣獲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市縣,葉縣獲評農村廁所革命先進縣。
干涸了23年的運糧河注滿了清水,村民的農家小院變成了“水景房”。姚莊回族鄉享有“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美譽,運糧河兩側,各色花木婀娜多姿;農家小院內,點綴著竹子、桂樹、月季、石榴等植物。2018年,該鄉捧回了全省首批“森林康養小鎮”稱號,去年又整鄉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近年來,平頂山市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深入實施“四水同治”,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從“有名有實”向“有力有為”轉變,并通過打通農村水系,構建渠、湖、山、林等有機融合的綠色屏障,讓人民群眾因水而生的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
前不久,省河長辦通報,在2020年度省級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考核中,平頂山市獲得優秀等次。郟縣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因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并獲得1000萬元獎勵。
良田更智慧 糧倉更牢穩
6月15日,葉縣龍泉鄉牛杜莊村,葉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核心區,村民牛杰正在澆地。“俺家10畝地全都是高標準農田。路修通了,引水灌溉工程也建成了,現在種田可有勁了。”牛杰說。
葉縣按照集中連片、綜合配套、設施齊全、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原則,建設高標準農田78.5萬畝,并將畝均投入從1500元提高到3000元,集中連片打造出核心區5.6萬畝,配套建設了集植保監測、氣象預警、農產品溯源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智慧農業控制中心。
作為農業大縣,葉縣還建成了“引澧潤田”工程,將昭平臺、孤石灘水庫和澧河水源與高標準農田連通,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將“望天收”變成了“高產田”。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田間道路通達率和商品良種率達100%,耕種收機械化率達98%以上,灌溉保證率超過95%。其中,核心區實現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全覆蓋,節水40%以上、節肥30%以上。”葉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蘭世慶說。
糧食安全大于天。平頂山市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織出了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錦繡圖。
田有“身份證”,管田有責任。在寶豐縣鬧店鎮范營村,每塊地的地頭都有一塊指示牌,上面寫著網格長的名字和電話。去年年底,全省自然資源管理“一網兩長”制試點啟動,選取平頂山等5市作為試點,對耕地保護進行“全員、全域、全時、全程”網格化監管。
同時,寶豐縣還依托平頂山時空信息云平臺,充分運用“一網兩長”專題模塊,實現對每個網格的即點即查、雙向查詢;利用無人機和全天候遙感監測數據,對農田進行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監管,確保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