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范燕彬 張斌) 7月26日,修武縣“訪災情、辦實事”活動進入高潮。82家縣直機關黨組織、2300名黨員干部全部“下沉”到187個行政村和211個樓院小區,走進分包聯系的群眾家中,詳細了解家庭受災情況、收集問題隱患、聽取意見建議,組織村兩委和熱心群眾開展防疫消殺、排污清淤、房屋修繕等災后重建工作,為群眾送來飲用水、面包、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
當日,全縣34個遷安救助村收到飲用水13000箱、方便面11800箱、豬肉230斤、被褥267條,牛奶、蔬菜、面粉、食用油、炊具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輪椅拐杖、女性用品、書包、作業本等婦幼老弱群體的必備品,足額配送至各鄉鎮和遷安救助點,中心城區和各鄉鎮全部完成防疫消殺,縣內企業悉數復工復產。
在取得防汛搶險重大勝利后,該縣立當下、謀長遠,迅速將主戰場轉移到災后重建工作中,以深入推進“入戶訪民情、我來辦實事”為抓手,向全縣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發出了接續戰斗、共建家園的動員令,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畫好黨建引領災后重建“同心圓”,為加速恢復該縣經濟社會秩序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精準施策鋪好“路子”。按照“因人施策、因需調配、精準幫扶”的原則,開通救災物資輸送“綠色通道”,將聯戶黨員干部收集到的群眾生產生活問題進行匯總分類,針對孤寡老人、婦女兒童等不同人群,個體工商、畜牧養殖等不同從業群體,根據各村(社區)、遷安救助點實際情況,精準快速安排救災物資發放,重點向交通不便的山區鄉鎮、受災嚴重的沿河鄉鎮和救助場所傾斜,向老弱病殘、婦女兒童、受災嚴重農戶傾斜,確保救災物資第一時間送達群眾手中。82家縣直機關黨組織針對分包群眾的現實需求,走街入戶為群眾送去生活必需品,解群眾燃眉之急,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
服務群眾結好“對子”。持續發揮聯系與服務群眾制度優勢,依托“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縱橫互補、立體全面”的雙聯暖民服務網絡,縣直單位2300名黨員干部深入一線,走進分包群眾家中,傾聽民聲民意,詳細了解受災情況、困難隱患,建立問題臺賬,逐項銷號,帶領村兩委干部和廣大群眾開展生產生活自救,為群眾排憂解難,加快經濟社會秩序恢復。
下沉一線壓實“擔子”。緊扣“入戶訪民情、我來辦實事”活動主題,把問題化解精準率和服務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活動成效的重要標尺,向一線黨員干部壓“擔子”、交任務。要求黨員干部村村必到、戶戶必進,聚焦災后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傾聽民生民意、收集隱患問題,逐一建立臺賬,找準癥結,精準發力。修武縣委組織部派出6個工作組逐村指導聯戶黨員干部“一對一”、“點對點”幫扶工作落實,壓實責任、傳導壓力,確保鄉鎮、村(社區)兩委、聯戶黨員“三位一體”聯系群眾機制高效運行。
培養干部搭起“臺子”。堅持在基層一線鍛煉、培養干部,將“入戶訪民情、我來辦實事”作為檢驗干部作風、考察干部素質的重要平臺,通過深入群眾為民解憂提升黨員干部綜合能力。該縣組織部門充分發揮考核評價機制的激勵約束作用,把考核“指揮棒”立起來、用起來,將問題收集精準率、問題化解率、群眾滿意度等作為考核指標,通過查閱問題臺賬、實地查看問題解決情況、回訪困難群眾了解聯戶黨員干部服務情況等措施,全面掌握各單位黨組織和聯戶干部的工作成效,切實把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為干部成長搭好“臺子”。
黨建升級擦亮“牌子”。在“入戶訪民情、我來辦實事”活動中,該縣黨建六項制度持續釋放效能,實現了與本次活動無縫對接、緊密融合、同向發力、同頻共振,為活動取得實效打下了堅實基礎。聯系與服務群眾全覆蓋制度解決了誰來服務、為誰服務的問題,解決難題隱患制度破解了群眾訴求誰來辦理、如何辦理的問題,體現黨建元素制度讓黨員干部在群眾面前亮明了身份、增添了責任感,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的認同感、信任感進一步提升,找到了黨群聯手、共克時艱的最大“公約數”,黨建六項制度在“訪災情、辦實事”活動中進一步得到優化升級,“黨建美學”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