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張俊妮 ) 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河南省鶴壁市鶴山區鄉村振興局積極探索保險機制精準扶貧的功能作用,通過實施“1361”保險兜底,以“保險引進去”,推動“政策活起來”,助力“保障多起來”,實現“群眾笑起來”,建立健全防返貧、防致貧、穩脫貧保險長效機制,筑牢底線保障“防貧墻”。
簽訂一份保險。采取“政府+保險+農戶”模式,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客觀公正、群眾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保險作用,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從源頭杜絕返貧問題。區委區政府不斷提高因不可抗力發生返貧、新致貧風險的認知,多次組織民政、財政、農業、扶貧等部門召開專題會議,重點研究政府全額出資為已脫貧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農村低保、農村特困群體投保,保障受助群體不會因病、因學、因災、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原因導致家庭收入降低而發生返貧和新致貧。保險股份結合區情實際,制定保險方案,提供因災、意外事故的防貧救助、因病防貧救助、升學救助、在校教育防貧救助、收入防貧救助、產業防貧救助六項理賠服務,并確保防貧對象及時獲得補償,為受助群眾增加一份保障,多加一道防護鎖。采取農戶自行申報,醫保、教育、民政、金融、銀行等相關部門信息數據共享,幫扶責任人定期摸排等方式相結合,確保信息精準,及時解決農戶訴求,保障農戶對防貧救助保險政策應享盡享。
救助三類人群。堅持把抓好保險扶貧作為防返貧致貧的一道“防火墻”,作為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關鍵一招。對全區農村人口近三年在醫療、就學、災情等方面支出費用進行“大數據”分析、劃段測算、抽樣調研,將已脫貧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農村低保、農村特困人口納入防貧救助保障范圍,共為全區3561名農戶每年購買100元防貧救助保險。
確定六項保障。以國家現行農村扶貧標準的“1.5倍”為界,劃定“防貧保障線”,將因病、因學、因災、因意外事故致使收入減少確定為重點理賠項目,構建六重救助保障。瞄準災害、意外事故致貧因素,發放因災、意外事故的防貧救助保險金,持續構建防災害、意外事故防貧保障。瞄準疾病住院致貧因素,發放因病防貧救助保險金,持續構建因病發生新致貧保障。瞄準升學致貧因素,發放升學防貧救助保險金,持續構建升學救助保障。瞄準在校持續接受教育新致貧因素,發放在校教育防貧救助保險金,構建在校持續接受教育新致貧保障。瞄準家庭有貧困風險導致收入下降因素,發放收入防貧救助保險金。持續構建防貧收入救助保障。瞄準產業受損新致貧因素,發放產業防貧救助保險金,持續構建產業防貧救助保障。
實現一個目標。防貧保險對鞏固脫貧成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有效解決了邊脫邊返、邊扶邊增的“沙漏式”扶貧難題,為已脫貧戶防返貧加固了一層防護墻,有效降低了脫貧戶因災、因意外事故、因病、因學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導致返貧的風險系數;為邊緣易致貧戶和低收入農戶增加了一道防護鎖,防止出現因家庭變故、意外事故發生后,造成一般農戶收入下滑、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產生新致貧。鶴山區目前已實現防貧責任保險全覆蓋,筑牢了“自然災害及意外事故救助、醫療救助、升學救助、在校教育救助、防貧收入救助、產業救助”六道保障防線。通過構建在校教育防貧救助、產業防貧救助補償新模式,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提高人民群眾對防貧政策的滿意度;通過保險賠款的精準投放,實現了困難群眾的“精準供血”,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一個保險,多重保障,筑牢了防貧的最后一道防線。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