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碳達峰、碳中和迅速成為各行業的熱門話題,也成為不同領域開展工作,落實我國戰略承諾和開展“十四五”規劃的抓手。但落實“雙碳”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節能減排,增加“碳匯”,金融創新等多方面規劃安排,系統部署,周祥實施。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穎認為,實現“雙碳”目標,既需要能源、化工、交通運輸等生產部門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又需要林業、農業、海洋等部門提高碳匯供給能力,改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加強資源管理,更需要金融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協同作用,避免各個部門、行業各自為戰,占山圈地,設置壁壘等,應該以系統觀做好頂層設計,用產業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穎(右二)帶隊在林地考察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系統目標 需各方協同作用
張穎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CO2等溫室氣體排放引起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設立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相對于工業減排,森林碳匯更具有成本有效性,且存在多種效益,是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策略之一。2020年,我國首次提出CO2排放量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力爭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承諾,明確指出實現這一承諾,必須通過節能減排、增加碳匯和創新等途徑來實現。這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目標的承諾,系統目標承諾就必須要用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并要用系統論的途徑加以落實、實施。
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具有整體性、關聯性、非加和性、層次性和環境適應性。系統的整體性要求我們考慮問題要從整體和全過程考慮;關聯性則說明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節能減排、增加碳匯和創新等是密切相關的,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會影響整體目標的實現;非加和性則說明節能減排、增加碳匯和創新的作用是有差異的,在實現整體目標的過程中他們的作用是不同的,功能是有差異的;層次性和環境適應性則分別強調不能把節能減排、增加碳匯和創新等部分拆開,應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同時,這些部分又在不同的環節和過程中具有獨立的特性,并發揮不同的作用。
國際上最早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主要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問題,但當時主要集中在森林對大氣的凈化作用、森林吸收CO2的能力以及相關計量模型等。20世紀90年代,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森林碳匯的經濟、貿易問題才被國際社會所重視。節能減排問題的研究則要比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問題的研究要早,它是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出現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并給主要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類健康等帶來一系列影響,也因此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因此,化石燃料燃燒、水泥生產、土地利用方式等改變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氣候變化的主要誘因,也因此提出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國際條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變生產方式,減緩氣候變化等。
因此,氣候變化既有人類的影響,也有自然因素的影響,而近期人類的影響起了主要作用。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主要是控制人類的影響,并通過科技、制度、金融創新等,一方面節能減排,減少CO2等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通過增加碳匯等吸收更多CO2,發揮各方協同作用,實現CO2的平衡。
碳達峰碳中和需要產業支撐 才能立實行遠
經濟學理論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化會促進經濟增長,進而會促進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是由不同生產部門構成的、不同產業部門的排列狀態。經濟發展的本質就是促進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其根本動力源于創新。我國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也明確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并具有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追求經濟發展創新的特征。從創新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除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勞動效率、投入和產出效率外,還要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另外,也要開展管理機制創新等,做好各種產業發展規劃,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到各個領域、產業和不同區域,并使之效用最大化。
作為長期從事森林碳匯實物量核算與價值量評估的專家,張穎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無論從生產構成,還是從生產環節來看,都是和不同的產業密切相關。從一產來看,有關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主要和“雙碳”目標中的增加碳匯密切相關,尤其是林業中的森林既是碳匯,又是碳源,做好增加碳匯工作,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從二產來看,所涉及的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等,是節能減排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三產來看,既涉及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又涉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等,也是“雙碳”目標中節能減排的大戶和綠色金融創新等服務的主要構成產業。
因此,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實實在在是和這些產業聯系在一起的。從我國“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來看,要發展經濟,改變過去我國長期在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發展狀況,推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并實現綠色發展,離開這些產業的節能減排和增匯是寸步難行的。
碳達峰碳中和需要產業支撐,并需要不斷創新,從全產業鏈著手進行節能減排和增加碳匯,才能立實行遠,真正做到以產業促進經濟的增長,并促進經濟發展,確保 “雙碳”目標的實現。
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政治智慧 要做好詳實的頂層規劃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大會議上莊嚴承諾,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后,我國各個部門、行業立即行動起來,制定不同的規劃、計劃、發展目標等,確保“雙碳”目標的落實、實現。
實際上,實現“雙碳”目標,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發達國家憑借CO2排放空間的分配,試圖限制和縮小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在《巴黎協定》中,提出要在工業化前水平上,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范圍內,努力控制在1.5度以內;IPCC在把氣溫升幅控制在1.5度以內的目標下,還提出了2030年CO2要比2010年降低45%,到2050年CO2要實現凈零排放的具體減排目標,這樣的減排目標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相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經濟發展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非常大,中國由于氣候變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GDP的1%左右。因此,如此巨大的經濟損失,迫切需要對未來的發展做好詳實的頂層設計和規劃,處理好溫室氣體排放的“源”與CO2吸收的“匯”的平衡問題。
氣候變化作為公共治理的主要領域,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協調好經濟發展和防止氣候變化的關系,并協調好各方的利益。從全球領域來看,目前近50個國家和近30個國家所管轄的區域已經開展碳定價機制,限制CO2排放,127個國家和地區承諾要實現碳中和,并每年約有6000億美元的資金參與氣候變化的治理,也不斷動員社會資本進行綠色投資等。我國在主要做好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產業規劃、科技戰略等頂層設計和規劃的基礎上,其次在充分考慮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基礎上,開展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碳市場的機制的創新等,并加強企業、行業排放標準的制定和信息披露要求的制定等,促進“雙碳”目標的落實和實現。
張穎最后強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發展機遇。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規則,影響貿易、投資、市場、行業、能源等領域的發展,也影響整個經濟發展增速。我國經濟發展整體上已進入生產性排放的低增量、低增速階段,綠色發展已成為主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設計,制定不同產業的發展規劃,協調各方的利益,發揮各方的協同作用,并加強科技、制度、管理、金融等創新,促進CO2等溫室氣體的減排,增加碳匯,才能在未來的全球發展中真正掌握話語權,應對好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 陳達 )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