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運行及合規情況通報,就13家信用評級機構的市場表現、所評主體違約情況、業務發展及自律動態進行了總結。今年三季度主體評級業務量同比上升25.8%。截至三季度末,5年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占比同比提高9.28個百分點。
三季度,13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2949只,同比減少26.62%,涉及發行人1601家;出具評級報告的債項共4639只,涉及發行人1458家;此外,評級機構共承攬僅主體評級業務的非金融發行人790家,同比增加25.8%。
從承攬債券產品只數看,中誠信國際的業務量占比在30%以上,聯合資信和上海新世紀業務量占比分別為19.23%和17.02%,中證鵬元、大公國際和東方金誠業務量占比在4%至11%之間,遠東資信、安融評級、標普(中國)、惠譽博華、大普信評的業務量占比均不到2%。
三季度末,13家評級機構共有分析師1634人,較二季度末增加98人。從業經驗在3年及以上的分析師占比為53%,同比減少6.11個百分點,其中5年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占比36.66%,同比提高9.28個百分點。
三季度,評級機構共對50家發行人進行了評級調整,同比減少43.82%;占總存續家數的1.4%,同比減少0.9個百分點。其中正面調整6家,同比減少88.89%;負面調整44家,同比增加25.71%。分機構看,中誠信國際、中證鵬元正面調整各2家,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正面調整各1家。中誠信國際和大公國際負面調整家數最多,分別為11家和9家。
三季度,共有127家發行人更換評級機構,更換評級機構后的級別高于原級別的發行人家數同比減少。其中4家發行人的新承做評級機構所給級別高于原級別,占比3.15%,同比減少9.35個百分點。
截至三季度末,近三成發行人獲得多評級,同一發行人級別不一致率環比下降。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共有922家發行人獲得兩個及以上評級機構出具的主體評級,占存續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主體的25.82%;其中151家發行人的評級結果不一致,不一致率為15.22%,環比減少1.15個百分點。不一致的發行主體評級多相差1個子級,其中大公國際和中證鵬元所評發行人主體級別高于其他機構的分別為41家和38家,占比達14.1%和15%;聯合資信、中誠信國際和上海新世紀分別有24家、18家和15家,占比在3%至7%之間。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