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任務。近期,河南監管局調研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時了解到,河南省財政立足“四個聚焦”,充分發揮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政策作用,有力助推了全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取得實效。
一、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打造鄉村生態振興新示范
一是突出整體改善,示范帶動美麗鄉村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鄉村建設行動要求,“十三五”期間,累計籌措資金84億元,選擇1100多個村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帶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了信陽市新縣“田鋪大塆”、鶴壁市淇濱區“桑園小鎮”、安陽林州市石板巖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美麗鄉村,群眾生活品質有效提升。二是著眼群眾急需,持續推進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十三五”期間,省級累計籌措資金48億元,支持近2萬個農村公益事業財政獎補項目,切實解決了一批農民群眾關注的村內公益事業“急難愁盼”問題,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聚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
一是拓展美麗鄉村功能作用,發展鄉村新興產業。加強產業規劃與美麗鄉村布局的銜接,充分挖掘拓展美麗鄉村項目載體功能,促進了鄉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如焦作市修武縣樹立美學經濟思維,借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莊核心競爭力,形成了西村鄉金陵坡村“云上院子”、當陽峪村“絞胎瓷小鎮”、七賢鎮孫窯村“電商直播小鎮”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典型;信陽市浉河區以美麗鄉村建設助力全域旅游發展,緊緊圍繞“毛尖源地 山水浉河”品牌推動產業融合,打造了產旅深度融合的集云村、睡仙橋村等美麗鄉村。二是穩妥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促進鄉村產業融合。“十三五”期間,籌集3.6億元資金支持15個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建成了一批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探索出促進農村產業振興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如開封市祥符區西姜寨田園綜合體,把農村發展同城市需求和資源對接起來,發展了智慧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研學教育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了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民群眾增收。
三、聚焦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鄉村組織能力新提升
一是積極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籌措資金44.8億元,支持6962個村實施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探索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的多種途徑,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組織力和鄉村自我發展能力。二是持續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培優建強農村基層組織。嚴格落實以財政投入為主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在省級獎補資金的引導帶動下,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加大對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保障力度。“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安排對基層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補助273億元,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穩定增長,基層村組織凝聚力、向心力進一步增強,黨建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三是狠抓鄉鎮財政監管能力建設,確保涉農資金安全高效運行。高度重視鄉鎮財政落實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作用,不斷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監管能力、促進規范管理,逐步拓寬監管財政資金范圍,積極推進監管方法多樣化、制度化和數字化,有效提升了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水平。
四、聚焦更好發揮支農政策效能,推進財政資金管理新優化
一是通過專業評審提升項目立項科學性,夯實項目績效基礎。在農村綜合改革項目立項中,設定了“資格審查、實地考察、項目評審、現場答辯、立項公示、預算評審”等環節,力求優中選優定項目,從立項環節夯實項目績效基礎。二是通過先建后補擴大政策覆蓋面,提升項目資金使用績效。建立滾動項目庫,探索實行先建后補撥付方式,實現提前一年確定項目、由資金等項目到項目等資金的轉變,極大的提高了財政資金利用效率,擴大了政策覆蓋面,同時倒逼基層主動作為,快干多干。三是通過加強項目績效評價,促進工作效率提升。堅持對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使用進行年度績效評價,指出存在問題,提出改進要求,突出目標導向,加強結果運用,激勵各地不斷提升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水平。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