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6月18日,在北京建工集團的匠心建造下,一份屬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研究團隊的“禮物”——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青蒿素研究中心項目在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如期結構封頂,全國首個專業青蒿素研究中心閃耀著中醫藥的智慧,矗立京南。
封頂儀式現場1
封頂儀式現場2
封頂儀式現場3
封頂儀式現場4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大興區新城生物醫藥與產業基地內,總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由中部地上13層的主樓和位于東西兩側、地上7層的大空間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及動物實驗室3棟單體科研樓用房構成。3棟建筑物東西低,中間高,建筑的整體形態外直內曲,寓意“醫者方圓,外方內圓,外剛內柔”的中醫行醫之道。東西建筑環繞中部主體形成托舉之勢,寓意青蒿素汲取中國中醫精髓,冉冉升起。
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璐琦院士致辭
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璐琦院士表示,青蒿素研究中心工程計劃于2022年8月竣工,研究中心建成后將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促進人類健康為著力點,聚焦制約中醫藥發展瓶頸問題,重點在中藥資源保護和發展、中藥質量保障與提升、中藥新藥研發與產業化、中醫藥循證等方面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的科學研究。對健康中國建設、中醫藥科技進步與人類健康保障做出貢獻。
青蒿素研究中心效果圖
項目主樓高層呈外向懸挑結構,造型下小上大,引喻青蒿素的來源——黃花蒿的生長與綻放。建筑的外立面和幕墻將打造覆蓋面廣的垂直線條造型,取意中醫行醫之法——針灸的形態。主樓中央則取用青蒿素分子結構的形狀,建造有八邊形的中空庭院,使整個建筑的空間布局和采光更加通透。
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樊軍講話
中國智慧、中國氣派的造型呈現背后離不開北京建工項目團隊的巧思實干。北京建工青蒿素研究中心項目經理胡偉介紹,位于項目九層位置的空中花園結構高度達8米,四面均是懸挑結構,懸挑長度達5.65米,這是施工期間難度最大的地方,項目團隊采取多項措施順利攻克了這一難題。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在高空46.7米作業的難題。面對挑戰,項目團隊在傳統的“滿堂紅”腳手架施工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改動,在腳手架體系的立桿底部設置了一套可調底座系統,通過腳手架底座的可調節,使架體體積6萬立方米的盤扣式落地滿堂腳手架能夠根據底部基礎情況調節標高。胡偉表示,這一部分的基礎底部不同標高多達5種,均通過可調節底座實現。
猶如黃花蒿近球形的頭狀花序,如何支撐起空中花園之上高達17.6米的4層辦公用房和一般實驗室成為項目團隊亟需解決的另一個難題,這時,花托般的24個斜柱起到了關鍵作用。斜柱與樓體夾角呈67度向外延伸,且每個“花托”部位重達近20噸,項目團隊精工善建,通過多方論證和技術攻關,對斜柱與垂直柱交接處、垂直柱、斜柱、梁板分四次進行澆筑,使位移誤差控制在了毫米級別,高質量完成了300余立方米混凝土澆筑任務,建筑的力與美在此完美契合。然而,懸挑部位的異型結構要求9層梁板混凝土澆筑必須一次完成,不可留置施工縫,為此項目團隊專人入駐混凝土攪拌站,負責混凝土的生產、供應、運輸的監督和協調,并在現場使用塔吊配合汽車泵進行澆筑,確保同條件試塊的試驗結果達到100%之后才能拆除結構模板。通過嚴密的施工過程管理,北京建工項目團隊打造出的混凝土結構構件密實,節點清晰,內堅外美,為這株“全國最大的黃花蒿”賦予強勁的“筋骨”。
建工人的堅守與奮斗,只為青蒿素工程早日迎來華麗蝶變。接下來,工程將進入二次結構和機電安裝施工,并陸續插入室內外裝修施工,北京建工集團也會始終秉承工匠精神和“建德立業、工于品質”的不懈追求,“以百分之百工匠精神,創百分之百精品工程”的建設理念再現鐵軍風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