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州區迎來一場降雨。午后,雨停了,家住新華街道吉祥園小區的張桂芝,趕緊約上鄰居李玉敏一起出門走走,享受清涼。
走到西門旁邊不久前新建成的步道時,二位居民正碰上社區黨總支書記霍寶軍,“書記,謝謝啊!咱這小工程,干得真是又快又好!”張桂芝還記得,過去這里人車混行,綠化帶緊貼著路緣石生長,4米寬的水泥路特別擁擠,“為了躲避汽車,我們甚至要跨進綠化帶,碰上下雨天,非得蹭一身泥。”
別看眼前這條步道只有10多米長、3米多寬,吉祥園小區的居民們卻是盼了好幾年。“之前一直沒動工,是因為社區沒有資金,只能向街道反映。”霍寶軍說,新華街道地處通州老城,很多小區的問題比這個更急迫,街道的資金也很有限,只能先揀急的辦。
話鋒一轉,霍寶軍說:“這條步道能修成,居民們最該感謝的是區發改委,多虧了‘小微項目惠民生’工程專項資金。”今年3月,區發改委的工作人員專程來到新華街道,給社區書記們進行“小微項目惠民生”工程培訓。培訓會結束,霍寶軍的筆記本上多了這樣一頁內容——小微項目通過微更新、微改造、微利用、微修補、微治理,實現“小提升解大難題,小資金帶大成效”,精準解決居民“煩心事”,投資額原則上最高不超過50萬元。“吉祥園修步道這事兒,有門路了!”沒幾天,他就向區發改委進行了項目申報。
申報材料傳送到區里,并不會馬上批準,還要經過發改、規劃、住建等部門聯審的方式,確保資金用到實處,幾個部門還要一起到實地踏勘,確定項目可行性。霍寶軍說,這個過程相當快,也就十來天。項目獲批后,就有了資金保障,新華街道立馬開始幫吉祥園小區組織具備專業資質的施工隊。
小區西門邊上要建步道的好消息傳回吉祥園,居民們都高興極了,紛紛給居委會出謀劃策,提出自己對于社區微更新的“微心愿”:“綠化帶往北移的時候,盡量保證成活率啊,省得多花錢”“小區門口最好能裝個道路反光鏡,不然司機盲區太大”……工程開工不到1周,步道、道路反光鏡就都建好了,綠化帶里的植被也生機勃勃。享受到便利的居民們,自發給區發改委制作了錦旗表示感謝。
吉祥園小區西邊5號院,也在前不久通過“小微項目惠民生”實現了微更新。趕在汛期到來之前,街道把院兒里破損的地磚全換了,還在院門口加裝了不銹鋼門,防止外部車輛“蹭停”,居民們拍手稱快。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通州區發改委通過聚焦群眾身邊的微訴求,辦好群眾微事項,解決群眾微難題,已經統籌實施了百余項“小微項目惠民生”工程。接下來,“小微項目惠民生”工程會更緊密地和“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結合起來,解決居民“煩心事”。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