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家好政策,我住不上新房,更別談娶媳婦了!”湖北省安陸市巡店鎮八里村村民李四安逢人就夸黨和國家政策好。一度頂著貧困戶的“帽子”,年近六旬的他此前一直單身。2016年,通過申請農村危房改造政策支持,李四安獲得3.5萬元補助款,加上自籌部分,很快建成了新房。房子建好后,李四安變得勤快了,日子越過越好,還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消除草堂,情系萬家。自2016年以來,安陸市通過多種途徑,為2349個農村困難家庭消除了“草堂”,圓了安居夢。
從“憂居”到“優居” 危改圓了安居夢
天氣晴好時,煙店鎮余寨村村民陳義華會陪著87歲的老母親曬太陽。這樣的生活是從2016年安陸市全面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后才有的。
從年久失修的老舊土坯房搬到磚混結構新居,陳義華一家三口居住面積達到75平方米,雖說不大但功能齊全。在危房改造實施過程中,安陸市堅決把好兩關口:一是面積關,人均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二是質量關,確保基礎牢靠、水電入戶以及廚廁配套、人畜分離。
為了把好政策送到最需要的農戶那里,安陸市堅持三個全覆蓋:危房摸排中,做到4類重點對象精準覆蓋;對象比對中,做到有“私車、私房、公職、公司”的及時剔除;房屋認定中,對申報對象逐一上門入戶鑒定,對改造完成的房屋逐一出具安全報告。從2016年開始,安陸市累計撥付專項補助資金5949.8萬元,解決了2349戶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當地還充分利用農村舊校舍、老糧庫、廢廠房等閑置資源,建成39處“幸福院”,供獨居老人和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居住。
從“卡內”到“卡外” 多條途徑解難題
農村危房改造幫助數千建檔立卡貧困戶圓了安居夢,過上小康生活。那么,“卡外”農戶住房安全隱患如何化解?
袁家保是接官鄉白崗村一般農戶,家中房屋年久失修。由于不屬于4類重點對象,袁家保無法享受相關政策。安陸市脫貧攻堅指揮部住房保障組(以下簡稱“市住房保障組”)工作人員實地查看后,發現其經濟條件確實較差,如負債建房存在極大致貧風險,決定采取“防貧保”方式給予補貼,幫助其新建房屋。為防止此類“卡外”農戶因房屋改造導致貧困,安陸市政府投入600萬元,與“太平洋保險”簽訂合同,通過“防貧保”解決了191戶家庭住房安全問題。
當地政府還投入260萬元,與“人保財險”簽訂合同,解決了187戶住房因災轉危農戶的困局。2012年,嚴七曾享受過危房改造補貼。2019年,房子遭遇暴風雨后再成危房。“第二次申請不符合政策的,都納入到‘綜合財產保’范圍。全鎮像嚴七家這樣的有16戶,按照統一標準補助2萬元。”巡店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綜合財產保”“防貧保”以及社會捐助、部門幫扶、政府資金等多條途徑,安陸市解決了一批農村群眾住房的“棘手”問題,讓困難群眾100%住上安全房。
從“政策”到“溫情” 春風化雨潤萬家
2020年7月,洑水鎮車站村村民侯華翠來到市住房保障組,給工作人員深深鞠躬。
她身患重癥,雖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但家庭條件極差,每年光吃藥就要花費上萬元。與前夫離婚后,法院判處位于城區一套50平方米的房屋歸雙方共同所有,但前夫一直住在里面,侯華翠不得不獨自在村中的危房里生活。經研究,工作人員決定采用“防貧保”方式解決其住房困難。
在農村危房改造過程中,安陸市既堅持國家方針政策不動搖,同時用活各類社會資源,巧妙化解困難群眾住房難題。孛畈鎮孛畈社區居民龍寬遠住在山腳下,出行極不方便,車輛無法出入。當地干部多次上門勸其搬離,但老人以各種理由拒絕。
“只要你肯搬出來,其他問題我們想辦法解決!”干部們多方協商,決定由社區解決用地問題,并發動鄉賢捐贈了砂石料和水泥。
安陸市注重打好“溫情牌”和“親情牌”,做到“人、情、法”三結合。王義貞鎮楊港村村民王世見夫婦一直住在上世紀60年代的土坯房里,附近有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小樓房。由于婆媳關系不好,兩代人始終沒能同住。根據政策規定,子女有新房,他們便不能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勸子女接納父母,均無功而返。
得知這一情況后,市住房保障組連同鎮村干部多次上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兩子同意共同出資3萬元建新房,老人居住安全問題最終得以解決。(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1.06.25 彭余葆 葉 峰)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