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家園東側規劃小學項目正在進行室內裝修,預計10月完工
7條道路投用,路況擁堵進一步改善;地鐵13號線擴能提升主體工程取得可研批復,即將施工;試運行一座文化藝術中心,包含7處影院劇場、1處實體書店,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再擴容……今年新一輪“回天行動”五年計劃實施以來,成效顯著。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了解到,截至8月底,75個年度項目已實現開復工63個,這些項目與回天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將在交通、教育、醫療、體育、文化等多個領域,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獲得感。
霍營公園開園迎客
12個項目已經完工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實現開復工的63個回天項目中,霍營公園、行知路和龍禧三街道路整治提升工程、天南街道綜合服務中心改造工程、天通中苑保障房修繕裝修等12個項目已完工,其中9個實現投用。此外,于去年完工的7個項目,也已陸續投用。
交通方面,陳營東路道路改造、金榜園西側路改造等7條道路投用,改造提升道路里程8公里,改善道路通行條件,提升百姓出行便利度。醫療領域,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6月中旬試運營,進一步滿足京北地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有序承接積水潭醫院新街口院區疏解功能,為患者帶來更好就醫體驗。教育方面,三合莊村幼兒園實現開園運營,進一步滿足了周邊小區幼兒入園需求。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回天行動”計劃對于區域公共服務短板的補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在留白增綠上,霍營公園、回龍觀龍域休閑公園今年建成開園,為回天百姓新添綠色休閑空間;回天地區公園綠地微提升項目投用,又為區域再增3萬多平方米社區口袋公園。在文化服務方面,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于今年五一試運行,增設7處影院劇場和1處實體書店,累計接待市民33萬人次,受到廣大市民廣泛關注和好評。在地區綜合治理方面,天北街道派出所實現運行,進一步加強治理能力。
兩年建成一所小學
一批項目“加速度”
“項目于去年6月開工,最大的特色是采用鋼結構裝配式施工工藝。打個淺顯的比喻來說,就好比在一個結構上‘搭積木’,所以整個工程建設效率提高了很多。”和諧家園東側規劃小學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這里正最大限度保障施工進度。在昌平區霍營路和諧家園東側,一棟五層樓高、黃綠相間的建筑樓群格外顯眼,今年10月它將作為一所新建小學與大家見面,而在它身后還“隱藏”著一所幼兒園,也將同期完工。
為滿足周邊社區孩子就近入園、入學的需求,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回天地區便將又“織補”上一所新的小學與幼兒園。“回天地區的教育資源一直很緊張,小學只有回龍觀育新學校和霍營中心小學,半徑300米內沒有幼兒園。這個新的教育項目完成后,將有效緩解入學壓力。”昌平區教委基建科相關負責人韓越介紹說,小學項目預計于明年9月投入使用。
據介紹,和諧家園東側規劃小學項目,規劃24個小學教學班,可提供960個學位,學校將設有舞蹈、美術、語言等專用教室16間,可同時滿足13個班同時開展專業課程;和諧家園東側規劃幼兒園項目將規劃9個幼兒班,建成后可提供學前教育學位270個。
與和諧家園教育項目類似,新一輪“回天行動”中一批開工建設項目都在同步加快推進中。作為回天地區南北向城市主干路,文華路正在加班加點建設,預計今年完工,將大大緩解該路段的交通擁堵現象;軌道交通13號線擴能提升主體工程取得可研批復,已搭建圍擋、做好施工準備;回天地區城市大腦(試點)工程1.0版完成開發,大屏正在結合指揮調度中心建設完善系統,接訴即辦、未訴先辦、共享停車、人口管理等九大應用場景上線運行;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南部場館完成土護降施工,體育中心正在開展鋼結構施工,文化中心正在進行基礎施工,總工程量完成32%;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工程繼完成地基施工后,9月1日已正式進入主體建筑施工階段……
跨領域、跨部門、跨環節
推動75個年度項目實施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發布的新一輪“回天行動”五年計劃,在持續推進上一輪行動計劃結轉項目的基礎上,重點實施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綠化文體、交通、市政設施、社會管理等6個項目包,共102個項目。今年以來,市有關領導多次召開市政府專題會協調調度,市發改委(市回天工作專班)會同市有關部門和昌平區,跨領域、跨部門、跨環節,根據年度工作任務,按照周報告、月調度、季分析、重點項目即時調度的原則,全力推動行動計劃75個年度建設項目有序實施。
如針對回龍觀和天通苑雨污合流管網改造工程可能會造成反復掘路、重復投資情況,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組織交通、水務等部門,形成跨領域、跨部門、跨環節的聯合工作機制,統籌優化交通和市政管線項目方案、實施時序,最大限度做好管路互隨,降低項目建設成本。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市有關部門和昌平區,嚴格對照年度工作任務,按照‘一年度一節點’工作要求,強化統籌協調和調度跟進,銜接做好新一輪行動計劃項目實施,按時保質完成年度重點項目任務,加快打造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文/本報記者 林艷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