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咱們老百姓身邊的幸福多喲!你看,老小區、老街景大變樣,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在吉林省通化市的濱江公園,看著公園的美景,談及通化市發生的可喜變化,在這里生活了54年的李大爺贊不絕口。
近一年來,通化市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把民眾最關切的利益問題納入民生“清單”,扎實推進市政工程建設,不僅追求“快”,更注重“細”,用“繡花功夫”來雕琢市政工程,從精致規劃、精細建設、精致管護等環節發力,做到規劃、方案、標準各個節點精準化、精細化實施,并以優中選優、細中有細的態度,做好道路、綠化、供排水等工程,為民眾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
優化交通環境 暢通百姓“心”路
道路是城市的“血脈”,通則順,順則興。在通化市東昌區,昔日“斷頭路”化身為690米長的玉清路,連通起紅嶺公園和城區外環。“有了這條路,我們出行方便,到紅嶺公園散步也方便,家門口條條路通暢,真是修到了咱百姓的‘心坎兒’里。”市民王女士興奮地說。和王女士一樣,如今“路暢、車暢、人心暢”已成為通化市廣大市民的共同心聲。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通化市累計建設地下綜合管廊29公里,完成東昌路等30余條市政道路改造及建設任務,紅旗橋拓寬改造和通化大橋建設工程順利竣工通車,還新建了三條人行地下過街通道。通化市人均道路面積為8.26平方米,道路完好率達90%以上。
行得暢,更要停得下。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通化市區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為緩解市區停車難問題,通化市新建成五座智能立體停車場。其中,新站廣場停車場作為通化市首個采取“地上公園+地下停車場”融合模式建設的停車場,集休閑、娛樂、健身等功能為一體,科學利用地上空間建設公園,設置了休閑座椅、噴泉、LED大屏等設施。地下停車場則可解決226個停車泊位,在滿足市民對公園綠地和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的同時,有效緩解了周邊的交通壓力和停車難問題。
通化市聚焦市民出行的難點問題,打通“主動脈”,疏通“微循環”,拓寬“幸福”路,讓市民出行安全又方便。
厚植綠色基因 美化城市形象
珍珠般散落的“口袋”公園,幽靜雅致;錯落有致的微地形綠化景觀帶,刷新城市“顏值”……通化市按照設計形式新穎、色彩搭配合理、注重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綜合實施綠化美化工程,讓曾經灰墻磚瓦、塵土飛揚的通化完成了華麗變身。
通化市不斷提升“三園一帶”(憶江園、江南公園、佟佳江公園、濱江游園景觀帶)和玉皇山公園等處的綠化水平。憶江園花卉嬌艷、碧波蕩漾,市民在這里垂釣、健身,親近自然、享受生活;江南公園內雪球海棠、富貴海棠等18個品種的海棠樹有1000余株;佟佳江公園滿目皆綠、活力盎然,兒童游樂設施一應俱全,成為市民遛娃休閑的好去處。
此外,通化市還完成了城區街路喬灌木的新植(補植)和花卉栽植工作;綜合利用城市道路沿線空地、街頭空地及其他閑置地等裸露地面,建設成見“縫”插綠的“口袋公園”。這些綠化提升工程在增加城市綠量、豐富生態綠網的同時,也實現了推門見綠、開窗見園,打造出繁花盛開、色彩繽紛、錯落有致、景觀雅致的立體綠化景觀,形成納涼、休閑的多元化環境,扮靚了城市。
據了解,目前通化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2177.3公頃,綠地率達到37.2%。市區公園綠地總面積為687.55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4.28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為86.53%。
完善管網設施 保障生活質量
從建設完善各類管網設施開始,通化市既要“面子”,更注重“里子”。
“以往每逢下雨,街道上容易出現大量積水,出行太不方便了。現在,隨著一根根排水管道埋入地下,情況有了很大改善。”市民喬女士說。
良好的城市水環境是美麗城市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環。通化市持續加大機械設備和人員的投入力度,推動雨污分流改造,以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率,避免污水對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改善城市水環境。在施工人員搶晴天、戰雨天、冒雪天的努力之下,目前已經累計改造排水管網80.99公里,城市雨污水排放能力大幅提升。
在提升城市排污能力的同時,通化市還改造新建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共542.61公里,全面完成市區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完成取水口遷移工程并正式運行;完成新熱源建設工程,市區新增供熱能力260萬平方米;全面啟動室內燃氣老舊管網改造工程,涉及5.5萬戶,居民們過得溫暖而又舒心。
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攬懷中。通化市緊緊圍繞“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點、完善城市功能”的發展思路,建設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打造美麗、精致的城市環境。一項項市政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為人們的生活添色,給他們的幸福加碼,通化市越來越美麗。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