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看似舉手之勞的小事,卻是一場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大考。
自哈爾濱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哈爾濱新區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抓、現場查,從市政執法部門到基層社區,各單位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目前,新區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100%,參與率大幅提升,已經形成了“黨政主抓,各街道、各部門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垃圾分類工作從精細“管”逐步實現精準“分”。在這里,垃圾分類漸成生活新時尚。
找不足 樹典型 建章立制
每個街道辦事處推薦3個社區,每個社區推薦一個庭院……新區從創建一批垃圾分類典范起手,以基層推薦方式選出迎檢社區和小區,以明察暗訪形式找差距、知不足,尋對策、勇爭先,在全區營造垃圾分類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為了形成比學趕超的氛圍,我們的考核細則,也在根據垃圾分類工作深入程度不斷調整。”新區城市管理和行政綜合執法局督察專員韓林娜告訴記者。
結合實際工作進展,新區垃圾分類辦調整了考核機制,除了原有新區城市管理和行政綜合執法局負責垃圾分類考核的工作人員外,還從13個街道辦事處抽調了52名社區干部,共同組成了考核人員備選庫,在實施考核公平公正的同時,也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臺。
今年年初,新區再次改變考核方式,通過各街道、社區樹標立標、學標達標,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升到新層次、新高度。
新區政府還建立了“垃圾分類工作群”,群成員包括區委、區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街道辦事處主任等。凡是有關垃圾分類方面的信息,都要從這個“中樞”迅速傳遞到各單位,確保快速落實。工作群還有一項重要職能——“晾曬功能”,新區的垃圾分類“紅黑榜”會定期在群里公布,上“黑榜”的街道辦事處需要第一時間說明情況,并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在“紅臉出汗”中,各街道之間也形成了奮勇爭先的良好氛圍。
新區還在建章立制方面下足功夫,通過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體系,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管理水平。
廣泛宣傳 細化方案 動態監管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看似舉手之勞的小事,卻是一場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大考。”韓林娜感慨地對記者說,為了鞏固和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新區細化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明確責任,對垃圾分類黨建引領、組織動員、垃圾分類投放站建設、督導員配備、執法檢查等工作均作出了安排部署。
“您好,我幫您檢查一下垃圾分類是否準確。”每天早上6時30分,王亞杰和新區的近千名垃圾分類桶邊督導員一樣,都會準時出現在不同社區的垃圾分類桶邊,風雨無阻。他們主動和居民打招呼,并迎上去接過垃圾袋檢查分類是否準確。
“通過各種宣傳,垃圾分類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分類過程中,偶爾還是會出錯。桶邊督導員確保了準確率!”松浦觀江國際小區居民路女士告訴記者,“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桶邊督導員都會堅守在桶邊,遇到垃圾分類分錯的情況,他們總是耐心地講解,并親自動手幫忙糾正。特別辛苦!為了減輕他們的工作量,我盡量一次分準確,達到精準投放!”
記者在常居新區垃圾分類“紅榜”榜首的南京路街道辦事處,看到了一張關于“垃圾分類社區、物業服務企業檢查量化表”,表上設有宣傳、撤桶并點、督導員、廚余量、分類知識掌握等10項指標。南京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房克南向記者介紹說,辦事處每天對社區和物業服務企業進行量化打分,按月、季、年進行排名,對于排名靠前的給予物質獎勵,這項舉措充分調動了參評單位的積極性。
記者了解到,新區每月都會派出4個檢查組,分別對13個街道辦事處居民小區、“九小門店”等,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進行專項檢查,再綜合區垃圾分類辦公室內業整理、信息上報及廚余垃圾總量情況,形成考評結果。
垃圾分類智能化 讓投放更精準
“投放垃圾還能賺取積分,用積分可以到APP商城隨時兌換自己所需商品,選完商品的第二天,智能垃圾分類管理員便主動送貨到家!”新區中海江城小區居民李佳欣興奮地打開 APP,向記者展示她用自己積攢的7000多積分兌換的生活用品。
太陽島街道辦事處采用“互聯網+”分類方式,松祥街道辦事處采用移動式分類投放車方式,南京路街道辦事處采用加熱式保溫垃圾桶和定期公布分類紅黑榜、積分獎勵機制……這一系列創新做法,有效提升了居民參與率、實操率、精準率。
為了實現垃圾分類智能化,新區已投入2000多萬元,購置了452個智能垃圾投放站,目前已在所轄96個小區投放使用。如今,新區40%的小區的垃圾分類實現了智能化,未來有望實現全區全覆蓋。(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2.04.04 記者 郭春光)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