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是市民步行出行的重要通道,是城市環境建設的關鍵空間,也是許多市政基礎設施的載體。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聚焦市民的實際需求,對部分人行道進行改造升級,不斷完善城市人行道長效管理機制,提升城市慢行系統品質,為市民提供安全、連續、舒適、便捷的慢行環境,助力綠色出行。
編制方案 規范道路建設
為加強和規范城市人行道設計,合肥市組織編制《合肥市城市道路人行道設計指南》,對全市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工程的人行道設計進行了統一規范,明確了鋪裝材料的適用范圍和鋪裝技術要求。
指南根據步行交通聚集程度、地區功能定位、公共設施分布、交通設施條件等因素將全市人行道分為一級人行道、二級人行道、三級人行道三個等級,量化明確人行道和路側帶寬度指標,提出差異化的設計要求和建設策略。同時,指南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保障人行空間,強調人行道等級應結合沿線用地性質和開發強度、根據人流量確定,與道路等級沒有必然聯系。道路等級相同,人行道等級可以不同,且同一條道路的人行道可以分段劃分不同等級,保障良好的步行空間。
此外,在施工圖階段,一級、二級人行道應進行專項設計,內容包括各種材料(鋪裝材料、路緣石等)的參數要求、各種構件的設計詳情圖、鋪裝圖案等,必要時一、二級人行道應出具效果圖。相關負責人說,分級建設使得人行道能更好地串聯區域公共空間,增強道路通暢性、完善街道景觀,有助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完善設施 保障出行安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合肥市的人行道整體建設管理較好,但部分區域也存在汽車占道、道路設施受損、樹木綠化及道路桿線布局不夠合理等問題。合肥市組織工作人員對城區既有道路慢行系統缺失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摸排,根據摸排結果進行慢行系統梳理研究工作,提出完善城市慢行系統的工作方案并組織實施,不斷提升道路周邊人居環境品質,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
由于自然老化、外力影響等原因,合肥市部分人行道護欄存在銹蝕、松動等情況。為此,合肥市于近期開展人行道護欄專項檢查和治理工作,重點檢查人行道護欄破損、漆面脫落、銹蝕、嚴重臟污等存在安全隱患、影響隔離功能發揮以及影響市容市貌的各類問題。同時,安排工作人員加強對一環路、二環路等重要道路上人行道護欄的排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以便維修人員進行處置,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在檢查過程中,工作人員將發現的人行道護欄銹蝕、松動、損壞以及缺失等情況進行定位、記錄并拍照,整理后匯總上報,目前共發現60余處護欄病害,主要為銹蝕和局部破損。相關部門計劃通過區域聯動,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督促管理單位加大整治修復力度,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改善市民出行環境。
此外,針對機動車占用人行道這一問題,合肥市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發現一起、處罰一起,保障人行道的通暢。針對流動攤點占用人行道經營等現象,合肥市落實定人定崗和日常巡查等工作方式,定期組織全市各區互查,及時通報、限期查處發現的問題。“我們將流動攤點占道經營作為城市數字城管平臺的重要監測內容,做到及時發現、統一調度和快速處理。”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類似情況將在4小時內處置完畢。
多措并舉 優化慢行空間
近年來,合肥市相繼完成了萬泉河路、南京路等道路的慢行系統完善工作,對附屬設施等進行改造升級,提升城市顏值、方便市民出行。相關負責人說,合肥市持續完善城市慢行系統,逐步改造城區人行道、提升人行道品質,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實施城市道路綜合整治工程,進一步優化道路空間資源,加強既有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優化,提升市政道路無障礙設施配備標準,完善道路無障礙設施建設。
同時,對道路方案中人行道設計內容進行精細化審查,以“高標準、嚴要求”提高設計門檻,為市民打造舒適的步行環境。通過定期開展整治“馬路市場”、整治“露水市場”以及“還路于民”等專項行動,營造文明、和諧、整潔、安全的良好道路秩序,并加大對道路薄弱時段、薄弱區域的巡查頻率,對重點區域、重要問題進行專項督導,確保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查處、逐一整改銷號。
此外,為減少機動車對人行道空間的侵占、緩解停車難題,合肥市將提高停車泊位配建標準,加大公共停車場建設力度,規范設置路內停車泊位;推進停車資源共享,盤活閑置停車泊位,提高利用率,并充分運用城區待建地、邊角空地、零星地塊等空間資源,拓寬停車空間,還路于民。
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的不斷完善,不僅提升了合肥市的道路面貌,還保障了交通環境的質量,進一步規范了行人、非機動車的通行秩序,也推動城市管理向精細化邁進。相關負責人表示,合肥市將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在改善步行環境、騎行空間以及規范非機動車停車等方面采取措施,形成與市民近距離通勤出行相適應、與公共交通設施無縫銜接、與公共開放空間連續貫通的慢行系統。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