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改造以后,走進來我們都大吃一驚,感覺變了個樣子,要不是在這里住了20多年,真不敢相信這是我們的小區。”居民董女士在小區花園內和朋友聊天,享受著退休后的愜意時光。
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積極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改造過程中,廣元市對建筑面積較小、住戶較少的“微小區”進行破墻聯動改造。同時,成立居民自治組織、小區黨組織,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形成“共建、共享、共維”小區自治新模式。
破墻合體 形態重塑
“原來這里有5道墻,亂糟糟的圍墻我們看著也很堵心。”居民劉先生指著面前的空地說,“現在這里變得很寬敞,看著舒服了很多。”
作為在全市率先試點推出的城市更新綜合整治項目,金光家園(由科興園一期、通大道A區、東潤新城、金桂苑4個小區組成)的改建已經完成。原來4個小區之間的圍墻,不僅是空間的阻擋,也是居民交流互動的屏障。
按照規劃,拆除圍墻成為小區改造的當務之急。經過多方協調,隔阻近20年的圍墻被拆除,原來的4個小區連通合并為一個“大家庭”。
“拆除圍墻后,活動空間大了,心情也敞亮多了。”居民李女士說。
現在,原本“5道墻”的位置畫著清晰的停車位標線,不少停車位還空著,旁邊是新建的綠化帶。
“新空間主要是拆除圍墻騰出來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圍墻拆除后,除了墻體位置外,墻根轉角等原本無法利用的零碎空間也騰了出來,增加了有效用地面積,不僅新增了停車位,還增設綠化空間、安防及照明設施。
無獨有偶。利州區櫻花小區,通過拆除房產公司、開發公司與工行5、6號院相鄰小區的圍墻,把原來3個小區的休閑面積合在一起,適度修剪樹木后,休閑區域有了顯著增加。
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元市按照就近相鄰、資源整合、便民利民的原則,對建筑面積小于3.6萬平方米、樓棟少于6棟、住戶少于250戶的“微小區”進行連片改造,通過破墻合體、形態重塑等方式讓“小區”變“大院”。
改造升級 資源共享
破墻的同時,小區還進行了內部改造。據介紹,廣元市以打造舒適、文明、宜居小區為抓手,升級改造供電線路、雨污管網,增加公共設施、綠化面積和停車位,推動片區資源優化配置等,全力提高老舊小區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以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修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南鷹小區,借老舊小區改造之機,著手進行“拆舊翻新”,新建排污管網、安裝智能監控、打造文化長廊……經過一系列提升改造行動,小區居民實現原地住“新家”。
為增強居民對社區家園的歸屬感,南鷹小區還打造了頗具文化內涵的懷舊主題墻繪,喚醒大家對舊時光的記憶,激發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自治的熱情和主人翁意識。
“現在大家沒事了就去活動室下下棋、看看書,我們還商量著要一起搞個活動,一起擺會兒龍門陣。”居民邱爺爺說。
金光家園合并的4個“微小區”里,東潤新城小區雖然年代新,但公共空間很少,小區只有2棟高層建筑,沒有多余的公共空間供居民使用。改造合并后,東潤新城居民與另外3個小區的居民一起使用區域內增設的文化活動室、健身器械、休憩和兒童娛樂等設施。
相關負責人表示,金光家園在合并完成后,還升級改造雨污管網,重新設計消防通道。新規劃了5個電動自行車停車點,讓小區內的400多輛電動自行車有了“新家”,不僅可以有序停放,還能實現安全充電。
共建共管 鄰里和諧
為了讓改造后的老舊小區有更好的管理,廣元市在改造老舊小區時,同步成立業主委員會、樓棟管家等居民自治組織,成立小區黨組織,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采取社區托管、業主自治和引進物業服務企業等方式豐富物業服務管理,構建了“小區黨支部+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群眾自治組織”的小區治理體系。
同時,選派黨建指導員下沉小區開展服務,發動離退休職工、愛心人士等組建志愿者隊伍,化解矛盾糾紛、促進鄰里和諧。
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僅是一次硬件改造,也是一次管理服務格局的再調整再優化,更是基層治理能力人性化、現代化的一次提升。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改造的是老百姓的家園,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到2025年,廣元市計劃改造老舊小區1434個,惠及群眾約35萬人,力爭讓老舊小區在多方共建中,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