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處理好城鄉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保護歷史遺存、守好文化根脈,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出臺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壯鄉特色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基本做到應保盡保,保護傳承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建設性破壞行為得到明顯遏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活化利用經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城鄉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時,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統完整的廣西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充分利用,不敢破壞、不能破壞、不想破壞的體制機制全面建成,打造一批凸顯桂風壯韻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廣西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應保盡保 形成三級各類保護對象“一圖一表”
歷史文化主要保護對象有哪些?
《實施意見》提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地段、歷史建筑、不可移動文物,以及農耕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老字號等是主要保護對象。
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建立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長效機制,持續開展全域全要素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和認定工作,注重對代表性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加快公布保護對象,構建具有壯鄉特色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形成自治區、市、縣三級各類保護對象的“一圖一表”,推行歷史文化保護對象“身份證”和告知書制度。
據了解,目前廣西共有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17個廣西歷史文化名鎮,其中9個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有51個廣西歷史文化名村,其中29個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已公布36片自治區級歷史文化街區、678處歷史建筑,其中有一片街區被列為全國30片“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有自治區級傳統村落770個,其中280個先后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不可移動文物10599處。
提前介入 防止歷史文化資源遭受破壞
過去,在城鄉建設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資源遭受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而提前介入進行有效保護,則很大程度上能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
《實施意見》明確,廣西將合理劃定各類保護對象的保護范圍和必要的建設控制地帶,明確保護重點和保護要求。推行基本建設考古前置制度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前介入城鄉建設的工作機制。
按照《實施意見》,項目規劃建設應尊重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整體環境保護需要,對未開展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未完成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的區域,不應實施城市更新;對未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要求實施建設的,要依法嚴肅處理。
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亂真,不破壞地形地貌和傳統風貌,不砍老樹,不隨意改變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隨意更改老地名,不隨意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古民居。對于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存在安全隱患不得不拆除的,應進行評估論證,廣泛聽取相關部門和公眾意見。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廣西將堅持以用促保,探索和創新多元活化利用路徑,通過實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文物展示和利用工程、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工程、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工程,永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發展 打造桂風壯韻城鄉風貌
長期以來,不少城市建設被詬病“千城一面、萬樓一貌”,沒有特色。廣西在《實施意見》中提出,將具有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入城市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雕塑設計、文創設計等工作中,加強城市整體空間和重點地段建設管控,保護傳承好傳統文化基因,彰顯八桂城市風貌特色。
據了解,廣西將合理統籌城鄉空間布局,逐步疏解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不相適應的城市功能。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城鄉建設,按照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原則,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增加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地段的公共開放空間,補足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據有關負責人表示,對列入保護名錄但因保護不力造成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建筑、歷史地段,列入瀕危名單,限期進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退出保護名錄。對不盡責履職、保護不力,造成已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或應列入保護名錄而未列入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破壞的,依規依紀依法對相關責任人和責任單位作出處理。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