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選擇投放垃圾種類、開箱、獲取積分、兌換……不久前,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城北街道常樂小區,智能垃圾分類投放點設計方工作人員演示了新改造的智慧垃圾分類投放點使用方法。
智能分類桶中控屏的首頁有人臉識別、刷卡識別等5種開啟方式,方便各年齡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進入系統后,選擇所要投放的垃圾種類,對應的垃圾桶就會打開。垃圾桶上安裝有感應器,投放完成后,垃圾桶會自動關上。垃圾桶內安裝的攝像頭可實時抓取分類是否正確。
智能回收箱可自動識別重量,根據重量、類別不同,居民可賺取不同的積分,積分可兌換商品。“垃圾分類的最后‘一公里’將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打通,這樣一套智能分類投放系統可以兼顧垃圾分類、監督和激勵功能。目前,使用處于過渡期,還需要分揀員協助居民完成正確的垃圾分類,未來將實現投放點無人值守的目標。”該區分類辦工作人員邱亞男表示。
2022年年初,婺城區分類辦將常樂小區等12個小區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打造成了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點,加快了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化的進程。
在婺城區的村鎮,“互聯網+”也很好地運用到了生活垃圾分類中。在竹馬鄉下張家村,保潔員開的垃圾清運車就是智能化的,集稱重、拍照留檔、評分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村民的分類垃圾桶也裝有智能化芯片。“嘀”的一聲響,保潔員將農戶家的分類智能化芯片垃圾桶,對準刷卡區一掃,信息便讀取成功。“分類正確,合格。”通過判斷后,他對農戶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按鍵確認。
這是婺城區在下張家村試行的農戶源頭分類智慧管理系統。通過系統可實時將數據上傳智慧平臺,自動統計農戶分類情況,形成垃圾分類積分。各村可結合黨員聯系戶和農戶積分兌換等考核機制,強化農戶源頭分類管理。
為了提升當地生活垃圾處理終端的運維水平,婺城區還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終端駕駛艙”,達到全區信息一張圖,可實時查看處理終端的監控視頻、堆體溫度等數據,同時通過手機端賬號定期采集運維數據,自動統計分析,實現運行狀況全程可視化,全區生活垃圾處理終端運維實現數字化監管。婺城區還打造完成了全省首個統建共享、互聯互通、全區域覆蓋的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依托平臺構建起區、鎮、村三級聯動監管體系,逐步形成“全域、全面、全程”的全覆蓋長效管理模式。
除此之外,婺城區相關部門還運用大數據對全區垃圾分類進行線上監管,在行政執法智慧指揮系統中,開設垃圾分類平臺,對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各環節進行大數據監控、全流程管理。當監控抓取到不合規的行為時,數據會被實時傳輸到分類平臺,而后發出提示。指揮系統可根據事件發生的地點,就近派發執法任務,及時對違規行為進行查處,大大提高執法效率和精確度。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