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提升綠色低碳發展質量。按照《方案》要求,重慶市積極實施“雙碳”行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據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大力推廣高品質綠色建筑,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持續優化建筑用能結構,促進城市建設向“雙碳”目標穩步邁進。
2025年新建建筑將實現100%綠色
不久前,位于重慶北碚區縉云山翠月湖畔的重慶首個零碳建筑——北碚“零碳小屋”投用,吸引了許多市民關注。
據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零碳小屋”內擁有一體化的多元互補能源發電微電網系統,可以將白天儲存的能源作為夜間景觀照明。“零碳小屋”還應用熱致調光玻璃、氣凝膠保溫隔熱、零碳集成墻體等新科技、新材料,使得圍護結構節能提升47.15%。采用海綿城市理念修建的雨水花園,還可收集“零碳小屋”地面的雨水,將其過濾、回收再利用,實現綠色環保、低碳高效。
“零碳小屋”是重慶市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探索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等高品質建筑的一個縮影。該負責人介紹說,重慶市自2013年全面推廣綠色建筑以來,構建單體建筑、住宅小區、生態城區三大綠色發展體系,逐步實現建筑節能向綠色建筑的跨越式發展。
截至“十三五”期末,重慶市累計組織實施高星級綠色建筑2441.35萬平方米、綠色生態住宅小區1.06億平方米,全市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提高到57.2%;累計建成節能建筑約6.79億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突破1500萬平方米。
按照《重慶市綠色建筑“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力爭到2025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提升到100%,全市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將超過70%,建成星級綠色建筑1000萬平方米。
實施裝配式建筑3000多萬平方米
按照《方案》要求,重慶的建筑要向綠色化“升級”,找準突破口是關鍵,裝配式建筑便被寄予厚望。
此前,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與市財政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裝配式建筑農房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裝配式鋼結構農房,力爭到2025年建成一批“結構安全、功能現代、風貌鄉土、綠色環保”的宜居示范裝配式農房,并對農民建設自住自用的裝配式農房,給予每平方米500元補助。
據了解,裝配式建筑這種建造方式的“升級”帶來了更高的施工效率。據測算,用傳統方式修建樓房,每建一層大約要10天,但運用裝配式建筑技術,建好一層樓只要3天。同時,裝配式建筑中輕鋼房屋大多采用環保材料,拆除也能回收再利用,回收率高達90%。
在減排方面,以入選國家裝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項目的重慶涪陵李渡新區CBD中科大廈為例,該項目高26層,裝配率超過80%,碳排放減少10.48%、混凝土用量減少48%、降低污染80%以上。
截至目前,重慶已累計實施裝配式建筑3000多萬平方米,中心城區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6%,2020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全國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公建節能改造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
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是減排數據的可溯源性。隨著數字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的不斷完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成為建筑節能降耗的好幫手。
今年5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榮獲“國家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示范項目”授牌。從數字化中獲益的不僅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為助推建筑領域的“雙碳”建設,近年來,重慶市打造了陸軍軍醫大學、重百新世紀商場、重慶市公安局辦公大樓等一批節能改造示范工程;推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向綠色化改造轉變,并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動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累計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174萬平方米,年節電1.2億度、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
據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在建筑智能運維上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根據《重慶市綠色建筑“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將健全既有公共建筑綠色化改造管理機制,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由節能改造向綠色化改造轉變;加強供水、燃氣、電力等統計數據共享機制,通過整合、分析挖掘數據應用價值,指導建筑業主及第三方服務機構對建筑用能系統實施精準化運行與改造;還將推動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與應用,完善建筑能耗監管平臺,率先在公共機構領域推動實施能耗限額或定額等,助力城市低碳減排,推動綠色發展。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