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行動,與人民生活舒適度、幸福感密切相關。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順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浙江省衢州市在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著眼于群眾關心的老舊小區改造問題,堅持創建惠民、創建為民、創建靠民,以城市十大專項行動為抓手,著力在盤活存量上做文章,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打造,有效改善民生環境和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水平。
衢州市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文明城市創建重要內容,納入城市發展“十大專項”行動,自2018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已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398個,每季度約完成28個,總投入資金約60億。
改造是方式,管好是目標。衢州市創造性推出“紅色物業聯盟、紅手印、紅管家”的“三紅體系”,用黨建這根“紅線”把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小區業主、社會組織、機關黨組織和黨建指導員等多元主體統領起來,改管結合實現老舊小區多維管理。
在管的過程中堅持“人民至上、黨建統領、共商共治”,全市共建立小區黨支部585個,占小區總數的94.8%,建立業委會502個,占比65.2%,物業管理小區197個,占60.2%,機關部門下派黨建指導員717人,鼓勵機關干部參與小區管理901人,“組團聯系”部門開展小區服務14800余次,為小區解決實際問題2841個,有效緩解了小區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實現了城市治理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結合數字化手段,通過“鄰禮通+IOC”數字化平臺,實現小區智慧自治。目前“鄰禮通”C端已有30余項應用,全市在“鄰禮通”平臺上繳納物業費1058萬余元,處理報事報修1.96萬余件,C端日均訪問3萬多人次,全域低本復用。
要“面子”,更要“里子”。老舊小區改造,要讓改造后的小區“軟硬兼施”,既“好看”更“好住”。
衢州在推進改造后的老舊小區“硬件”完善的同時,結合“軟件”提升要求推出《衢州市加強黨建統領創建“有禮小區”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制定“三類五星”評價辦法,把黨建統領、物業提升、小區治理、小區文明、民生服務五大篇章細化為86項評估指標。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確定小區初始星級等次的基礎上,每年對小區的有禮創建情況進行測評,對升星進步的小區予以資金獎勵。
通過3年努力,衢州市本級兩區示范引領型(五星級)小區占比由2019年的5%上升到15%,良性發展型(四星、三星級)小區由30%上升到60%,托底維持型(二星、一星級)小區由65%減少到25%,示范引領型小區增加27個,良性發展型小區增加74個,共發放獎勵資金2700多萬元,全面提升了全市小區整體品質。
未來社區賦能城市更新,相較傳統社區,未來社區更“以人為本”,注重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及優質環境的打造,重視數字技術在社區建設運營中的應用及低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實施。衢州市創建辦相關負責人說,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全市依托“未來”引領謀劃老舊小區新型業態。以“一統三化九場景”的頂層設計,依照“新建+舊改”“標配+選配”思路,突出“一老一小”服務配置,按照“中心城市建成區全域覆蓋、縣城建成區基本覆蓋”的目標,以0.5平方公里左右覆蓋范圍,融合老舊小區有機更新,將“城中村”納入規劃范圍,科學合理劃分未來社區模塊,編制完成72個全域未來社區基本框架。
自實施未來社區項目以來,已有5批共計34個項目納入省級(創建)名單,實現6個縣(市、區)和智慧新城全覆蓋。
“新”,換來了“心”。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心,一頭連著發展,對于擴內需、惠民生、促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今年,衢州計劃實施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2個,涉及戶數8323戶,建筑面積93.7萬平方米,預計12月底完成改造36個。(作者 吳鏞)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