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江西省南昌市結合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百日行動”,開展城市品質更新改造,大力實施民生工程,讓更多的背街小巷實現“華麗轉身”,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讓市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整治提升“面子”“里子”并重
為全面提升市容環境、深化文明創建,南昌市針對城區背街小巷“臟亂差”等問題,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
在東湖區的大士院街、半步街等處,本就不寬的路面上堆放著泡沫箱、廢棄桌椅等,一些商家將貨品堆放門外、出店經營,部分非機動車亂停亂放……這些背街小巷受歷史、區位等多重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的環境亂象。為此,東湖區對大士院街、半步街等背街小巷開展了全方位排查和整治。截至目前,共規范出店占道經營40余處、拆除破損店招10余處、清除占道堆物30余處、規范非機動車停放200余輛。
“我們按照‘整潔有序、路面暢通’的目標要求,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和治理工作機制,保持清理力度,進一步推動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精細化、規范化、長效化。”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直以來,南昌市在背街小巷改造上下足“繡花功夫”。從精致方面著手、在特色上做文章,用“微而新”的舉措優化人居環境,在刷新“顏值”的同時讓市民生活更有“溫度”。
“我在鴻雁摩托車廠里長大,沒想到童年的場景又再現眼前。”看到家門口的摩托車造型墻繪,青山湖區市民羅先生開心地說。據了解,為避免“千街一面”,青山湖區在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中,結合各街巷特色和定位,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則進行設計和施工,打造了別具一格的“摩托車”主題街區,生動的墻繪、立體的雕刻讓老廠風格完美再現,喚醒市民那段珍貴記憶,街巷形象和功能實現大提升。
“摩托車”主題街區的打造,是南昌市大力實施背街小巷改造的一個縮影。南昌市堅持從細微之處入手,以修補、提升、維護為主,重點滿足市民的實際性和功能性需求,達到“凈、潔、平、序”的效果。
更新設施 點亮路燈暖民心
小小路燈,不僅直接關系城市環境和文明形象,更關系千家萬戶的夜間出行安全。南昌市中心城區背街小巷縱橫交織,雖然每年都新增設路燈,但“有路無燈、有燈無電”的現象仍然存在。為此,大力實施背街小巷增亮補亮工程是市民夜間出行安全的一道保障。
連日來,在青山湖區湖坊鎮廣電小區的廣電二路,隨著夜幕降臨,新安裝的LED(發光二極管)節能路燈一一亮起。“太好了,終于安上新路燈了,我們這片的住戶再也不用摸黑回家,而且大家都愿意下樓活動活動,有利于增進感情。”小區居民梅女士高興地說。
據介紹,南昌市將城區背街小巷、增亮補亮作為一項利民、便民、惠民工程來抓,制定《南昌市城市背街小巷和樓道增亮補亮工作方案》,計劃在今年年底完成161條背街小巷增亮補亮任務、樓道燈安裝任務1萬盞。此舉解決了市民夜間出行難的問題,照亮了回家的路,也溫暖了民心。
針對部分背街小巷和樓道已安裝照明設施但未解決電費來源的問題,由縣區、街道(鄉鎮)核算設施量,彌補管養經費,確保有燈、亮燈。同時,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采用LED節能光源等新技術和新產品,實施背街小巷和樓道照明設施升級改造和太陽能路燈安裝工作,進一步節省電力資源。此外,南昌市還積極探索路燈管護作業市場化運作模式,彌補背街小巷和樓道照明設施管護經費不足,切實解決長效管護問題。
規范秩序 暢通道路“微循環”
為進一步規范道路秩序,南昌市聚焦背街小巷,全力疏通城市“毛細血管”,暢通道路“微循環”。
北郊農貿市場周邊的背街小巷長期以來亂堆放、亂晾曬、亂扔垃圾的現象較為明顯,為全面消除臟亂現象,新建區組織人員對空中管線、店外經營、櫥窗廣告、破損招牌、占道堆物進行全方位排查、清理、整治,對街路進行網格式排查。針對違規停車、占道經營在內的多種違規違法行為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施劃機動車、非機動車泊位和消防安全網格線。
此外,新建區強化對各門店經營者的宣傳和勸導,把文明經營、規范管理等要求傳達到每個經營者,引導他們入室經營;對亂懸掛的遮陽棚布、占道占街堆放的廢棄沙發等全部進行了拆除、清理;對不聽勸阻拒不整改的商戶,依法采取暫扣、立案處罰等措施,做到文明執法、嚴格執法。
相關負責人表示,背街小巷的改造讓城市“面子”更靚了、“里子”更實了、“底子”更厚了,南昌市將繼續開展背街小巷整治行動,消除背街小巷的安全隱患,通過精雕細琢“繡”出文明之花。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