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努力趟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十年來,成都市在推進生活垃圾治理中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積極推動構建生活垃圾分類處置新格局。
生活垃圾由混合處理到分類處理
2017年,成都市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為全國46個生活垃圾分類先行先試重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成都市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法規、政策、標準及設施體系建設,推動生活垃圾由混合處理向分類處理轉變。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含可回收、有害、廚余和其他垃圾四大類)產生量約30600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8.5%、資源化利用率達80%以上。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市、區(市)縣兩級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實現高位統籌。制定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實行每月考核、季度通報、年度考評和問題反饋、排名通報等制度,推動市、區(市)縣、鎮(街)建立三級督促機制,強化上下聯動;樹立“管行業就要管分類”的理念,市級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組織動員;市級牽頭抓總、部門協同配合、三級督查、四級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已經形成。
二是科學謀劃設計,健全法規政策。制發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法規1個、地方標準2個、政府政策文件4個及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管理等配套文件30余個,《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實施,覆蓋全類別、全鏈條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各方協作、責任明確的分類的管理體系加速重構。
三是突出便民利民,規范投放設施。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改造,推進分類投放容器更換和標志更新,加快標準化投放設施和大件垃圾集散點建設;推進社區回收站點建設,鼓勵設置智能回收設施,建設“碳中和”小屋等,推廣移動回收服務,暢通回收利用渠道。全市共鋪設四分類投放容器約36萬個,建成標準化投放站點2.6萬余個、回收站(點)2849個、大件垃圾集散點200余個,覆蓋1.8萬余個居民小區,實現了分類投放設施居民小區全覆蓋。
四是狠抓重點突破,優化收運體系。創新“成建制”推進工作模式,設立垃圾分類以獎代補專項資金,推動增配廚余垃圾收集車,推廣廚余垃圾以桶換桶收運模式,在“碳惠天府”平臺上線垃圾分類知識普及和大件垃圾預約收運模塊,建立分類收運體系。目前,全市共配備廚余垃圾收集運輸車1100余輛,261個鎮(街)均制定了分類收運線路圖、時間表,分類收運逐步規范,垃圾分類基礎不斷夯實。
五是完善設施體系,提升處置能力。實施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補短板行動,2020年底建成萬興(二期)、鄧雙、簡陽、寶林4座環保發電廠,2021年印發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明確2021-2023年處理項目建設目標。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環保發電廠9座(1.58萬噸/日),在運填埋場1座(剩余庫容170萬余立方米),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4個(620噸/日)、分布式處理設施61個(493噸/日)、社會項目16個(1380噸/日),有害垃圾暫存點28個、處置設施2個,可回收物分揀設施33個,大件垃圾拆解設施30個,分類處置系統基本建成。
六是深化示范創建,強化示范引領。制發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教育基地及示范區評定辦法,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評定、達標驗收和典型評選,全市評選出生活垃圾分類達標小區1.2萬余個、標驗收合格率達65%,評出示范小區748個、示范社區68個、示范街道8個,先進個人302人、先進家庭480個、先進單位(含機關、學校)200個,強化示范引領。
固廢處置管理由簡單化到精細化
一是強化三級監管,其他垃圾焚燒處置率不斷提升。建立三級監管、三級監測制度,強化全市其他生活垃圾處置統籌調度和污染物排放監管,積極推動飛灰處置新技術探索和推廣,指導填埋場有序開展生態修復,目前除1座市級填埋場在運外,8座區(市)縣填埋場已實行封場管理,9座生活垃圾焚燒環保發電廠日處理生活垃圾1.88萬噸/日,形成了以焚燒為主、填埋作為補充和應急的處置格局。2022年1-8月,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92%,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二是推進循環利用,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斷提升。成都作為全國首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之一,以推進餐廚垃圾源頭“減量化”、收運“規范化”、處置“資源化”、工藝“多元化”為目標,積極推動開展前端“油水渣”分離減量試點、分布式小型處理設施建設等工作,強化社會協同處置,積極探索經濟、環保的處理技術路徑,形成了源頭分類減量、政府與社會協同收運、“集中規模化+分布小型化”餐廚垃圾處置模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