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家都知道泰寧評上名城了,一起參與保護。”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看著懸掛的宣傳橫幅說。
今年8月,泰寧縣獲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開展一年不到便順利獲評,其中的秘訣在于長久以來全縣人民形成共識的保護意識。
泰寧,這座閩西北邊陲的山區小縣,素有“漢唐古鎮”和“兩宋名城”之稱。1086年,宋哲宗即位,因文風鼎盛遂名“泰寧”,沿用至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在此燃起革命烽火,又讓這里鐫刻上了紅色印記。
在一代代泰寧人的守護下,這些寶貴財富如今依舊綻放著新時代的光彩。
尚書巷古建筑群,多次修繕精心保護——
從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時期建筑物聚集在縣城中心區的尚書巷內。
在這片1.27萬余平方米的土地上,隱藏著一座明代古宅,歷經400余年仍然保留完整。這座建筑群就是明朝兵部尚書李春燁的府邸,名為“尚書第”,為“三廳九棟”磚木結構建筑,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歷經百年仍舊屹立不倒,靠的不是上天庇佑,而是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持續的修繕活化。
為了做好保護修繕,泰寧縣邀請知名專家進行設計指導,按照“保留古建筑原有肌理,保留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要求,對尚書巷中的歷史建筑及環境要素進行全方位、持續多年的修繕,讓千年歷史文化街區再次走進時尚的視野。
一直以來,尚書巷始終堅持把地方習俗、商業市井、旅游風情和人文景觀聯結起來。通過打開視線通廊,道路使用鵝卵石和條石板鋪設,增設花池,修復古城背街小巷肌理。圍繞“水”文化,恢復水渠、水池、水井,營造“水”文化景觀小品,布設活水設施,讓尚書巷在涓涓水流中流淌出靈動的氣息。
歷史文化街區紅軍街,打通路網“毛細血管”——
泰寧縣紅軍街位于城區的爐峰山腳下,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就設在這里,朱德和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指揮作戰。在老街兩旁,至今仍完好保留著當年紅軍用繁體字書寫的大幅標語、巨幅文告以及朱德、周恩來的舊居。
走進紅軍街,古墻上隨處可見紅軍標語。其中,最為醒目的就是由紅軍政治部書寫的《告劉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級官長書》。紅軍離開后,文告用濃石灰水涂刷掩蓋。解放后,石灰層被風雨剝蝕,經過細心修復,這段紅色記憶才得以重新呈現。
“我們打通道路,將紅軍街、尚書巷等歷史街區相互串聯。”泰寧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打通古城街巷路網“毛細血管”,完善基礎設施,引入社會資本和業態提供平臺,打造古城文旅消費集聚區和夜間消費聚集區。
傳統村落際溪村,走出一條閩臺合作振興路——
從省級重點貧困村,到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走的是一條海峽兩岸融合振興之新路。
2014年,際溪村聘請臺灣團隊在村中方圓4平方千米的閉環圈內進行規劃建設。通過深入挖掘李綱、李春燁、江日彩等歷史名人在此地隱居耕讀的文化底蘊,對多處遺址、古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建設田園主題民宿、接待中心、公共休閑廣場、田園景觀等,打造集創作、休閑旅游、森林康養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項目。
如今,際溪村仍舊行走在古建筑保護的路上。今年,際溪村保護修繕了江家坊古厝、明朝監察御史江日彩故居等多棟古建筑,修舊如舊、原汁原味地還原古厝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
近年來,泰寧縣充分整合當地資源,抓好招商引資,推動產業發展,打造出“耕讀李家”際溪村、非遺文化大源村、少年紅軍大田村、泰寧“吊腳樓”老虎際村、“影視小鎮”池潭村等一批村落品牌。
目前,泰寧縣已形成以古城為中心、輻射東西南北四個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片區的全縣全域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格局。
“做好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特色建筑的有效保護與利用,推動旅游、農業、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歷史文化資源、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泰寧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道,全縣正鼓足干勁,向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發。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