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區設施很老舊,也缺少人管理,現在改造完,環境變好了,每天走在小區里心情也更好。”小區居民李先生興致勃勃地說起小區的改造提升。
為積極回應民生訴求,河南省洛陽市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堅持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推動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舉措,以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服務完善、特色元素融入為重點,推動老舊小區功能品質提升、舊貌煥發新顏。
提供政策支持 優化改造模式
為了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具體實施,洛陽市建立了“市級牽頭抓總、部門協同配合、縣區具體負責、街道配合實施”的工作機制,并出臺土地支持政策,明確既有用地集約混合利用政策,允許利用小區及周邊存量配套用房用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存量房屋建設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暫不要求辦理變更土地使用性質手續。
結合工程審批制度改革,本著“應放盡放、能放盡放”的原則,洛陽市持續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的“放管服”改革力度,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及同步實施的加裝電梯項目的各項審批手續辦理一律下放各縣(市、區)。
優化改造模式,探索“EPC+O”(工程總承包+運營)建設、運營、管理全生命周期一體化改造模式,通過整合老舊小區閑置資源,有效提升項目運營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改造運營成本。如洛龍區龍瑞社區,中標單位全面負責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的勘察、設計、施工、建設及后期運營管理。居民通過讓渡公共空間(閑置空間、停車位、廣告位、物業用房等公共部位)經營管理權和屋頂加裝光伏的方式參股分紅,股權收益主要用于物業服務費及加裝電梯費用支出,實現居民不出錢即可加裝電梯并享受專業物業服務。
聽取群眾意見 貼近居民需求
小區怎么改,群眾說了算。為使改造順利進行、更加貼近居民需求,洛陽市堅持決策上問計于民、改造上問需于民、評判上問效于民。
建立街道、社區、業主委員會、業主代表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商議事機制,將“成立自治組織、簽訂居民公約、同意拆除違建、接受后期物業管理”作為形成共識的先決條件,明確規定“改造方案、物業管理模式和必要繳納的物業服務費用需完成征求群眾意見并經80%以上居民表決同意后方可開工改造”的要求。
以老舊小區“水、電、路、氣、網、安、治”等基本功能為重點,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
為方便居民提出意見、實現意見征詢平臺“線上+線下”全覆蓋,洛陽市研發“意見征詢”軟件,居民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系統、提出意見。同時,在施工現場設置“老舊小區改造監督平臺”,隨時聽取群眾意見;項目完工后設置“老舊小區意見反饋平臺”,受理改造效果反饋;工程驗收階段,由街道牽頭組織社區、居民代表和物業服務企業參與評價,并由相關部門對收集到的問題進行細致研判、集中解決。
組團連片實施 共享寶貴資源
洛陽市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舉措,納入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和城市提質工程統籌實施,專項制定“一個方案、兩個導則”,按照“組團連片、集散為整”的思路,以位置相鄰、鄰里相望、文化相連、生活相關為原則,將全市1850個老舊小區劃分為182個片區,明確總體計劃、年度任務,規范整體風貌、改造內容,通過拆墻并院、打通阻隔,推動空間資源共用、公共設施共享。
同時,洛陽市挑選了各縣區具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20個老舊小區街區作為試點,按照“基礎設施全到位、城市功能全配套、智慧安防全植入、綠色生態全滲透、物業管理全覆蓋”的標準,推進基礎類改造內容應改盡改,完善類和提升類改造內容能改則改,樹立高質量樣板。
緊鄰龍門石窟景區的河東社區圍繞“景區、社區、小區”三區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對片區統一規劃設計,通過“清蛛網、清淤積、清雜物、清違建”整治空間環境,統籌屋面、廣場、道路、綠化、排水,實施海綿化改造,引入專業物業服務,配套健全黨群服務中心、便民超市、樂養居、停車場、健身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讓小區實現了整體提升。
相關負責人表示,洛陽市還以連片改造為抓手,補齊社區設施短板,結合洛陽十三朝古都特點,在維護“現代唐風”城市主體風貌基礎上,注重融入區域特色元素,著力打造體現“盛世隋唐”“民族風情”“工業遺產”“國花牡丹”“黃河文化”“伏牛山水”等不同區域特色的老舊小區改造“升級版”。
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是民心。洛陽市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提質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從點狀“盆景”向連片“風景”轉變,居民生活也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