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是“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的民生工程,怎么改,改什么,居民最有發言權。北京市豐臺區從每個街鎮選擇一個社區打造“樣板間”,給足居民話語權。從居民最關注的停車、公共空間整治等方面改善社區環境,推動居民廣泛參與社區自治。
益豐園小區:居住環境改造的樣板
外墻粉刷一新,挨家挨戶換上了節能窗;老舊護欄拆除了,可自動報警的電阻軟絲隱形防護欄既安全又好看……兩個月前,建成20多年的益豐園小區剛剛完成一場大“變身”。
據豐臺區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益豐園建于20世紀90年代,由于建成時間較早,基礎設施有很多地方不完善。2019年,小區5至10號樓被列入豐臺6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之一,當年10月正式開工改造,今年8月竣工。
77歲的王俊勤在益豐園住了20多年,談起小區改造前的樣子,他最頭疼的就是上下水管道老化開裂,“前些年我們找人用水泥糊過,但效果不明顯,后來又裂過幾次,那帶著銹跡的黃水實在太味兒了。”
老舊小區改造啟動后,330戶居民家從內到外進行了更新。家里面,門窗統一更換,上下水管線改造;家外面,樓道小廣告全不見了,從內墻到外立面都進行粉刷;樓體增加了保溫層,各家各戶統一更換節能窗,規整空調外機。望著煥然一新的家,王俊勤和居民們笑得合不攏嘴:“這樣住著才踏實。”
芳群園三區:停車位改造的樣板
芳群園三區9號院地方不大,只有3棟樓204戶。經過改造,9號院這一年也變了模樣。
小區居民張樸印象最深的是停車問題的解決。“最頭疼的就是沒地兒停車,到處都是地鎖,走路都得注意。”現在,停車位重新施劃了,路面變成瀝青,涼亭和小花園也改造了……小院的變化,居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9號院一度疏于管理。由于私裝地鎖、圈占車位等亂象常常引發矛盾,業主大會去年通過了小區道路管理實施方案,規范停車管理。以修路平整為契機,社區等多方力量逐戶宣傳,征集居民對停車管理、公共區域規劃方面的想法。僅去年10月18日一天,小院內的75個地鎖一次性全部拆除了,隨后對道路重新鋪設。
地鎖是“病癥”,停車難才是“病根”。經社區居委會牽頭,物管會協同物業公司、居民代表,對公共區域微改造,目前小區已經完成首批30多個停車位的施劃分配,第二批車位也正在規劃和征求意見中。
今年上半年,業主投票選舉成立了業委會。如今,由7位熱心居民組成的業委會每天召開一次會議,商討院里的大事小情,集思廣益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問題。
小院的西南側原來有一面斑駁的空墻,前面是一小片空地。“現在電動車和電瓶都不讓帶上樓,也不能飛線充電,能在下面安裝一些充電樁就好了。”聽到業主的意見后,經多方協調,小區新添了充電棚?,F在,充電棚的框架已經建好,充電樁通電調試后即可投入使用。針對居民的需求,業委會和物業、居委會、街道溝通,小花園里有了下棋的桌子,狗便紙小箱子,還有了休憩長廊。業委會廣泛征集業主意見,逐漸將一張張圖紙落地。
游泳場北路社區:私搭亂建改造的樣板
豐臺街道游泳場北路社區是一個年輕的社區,成立于2020年8月12日,但兩年多來卻進行了一場“樓院整治革命”。如今,廢舊垃圾清掃一空,私搭亂建現象不復存在,綠地美化初見成效。
游泳場北路社區下轄19個樓院,常住居民2935戶。社區駐地大院多、產權單位分散,管理難度較大。怎么把社區治理好?社區組成攻堅行動小組。
攻堅先啃“硬骨頭”,工作人員瞄準了東貨場路40號院。這是一棟樓房和平房混居的家屬院,長久以來,閑置不用的物品長期堆放在院內空地,嚴重影響了樓院環境。拆除私搭亂建、清理堆物堆料,最難的是做通居民工作。一位老人不僅在自家門口堆滿了雜物,還占了小院西北角的公共空間。聽說要清理雜物,一開始老人特別激動地反對,工作人員就緩一緩,先清理沒用的物品。見社區“動真格”了,老人也自覺理虧,開始從中收拾想留下的。就這樣,破碎的花盆、舊圍擋慢慢拆除,老人也不再反對??蠢先诉@么配合,其他住戶也開始回到自家屋前收拾整理。經過兩個周末的清理,院落的平房空地露出了本來面貌。
有了東貨場路40號院的經驗,社區以點帶面,對東營里2號院、東貨場路42號院等轄區所有樓院開展地毯式排查、搓澡式治理。樓院“整治革命”開展以來,社區共拆除私搭亂建30余處、清理堆物堆料60余車、整治綠地私占2000余平方米、植樹種花美化環境18處。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