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感知,構建城市安全網絡
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電力、綜合管廊、輸油管線等,是維系城市正常運行、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設施,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生命線。然而管網深埋在地下,橋梁矗立于空中,如何及時感知它們的異常,將風險消弭于萌芽,確保城市生命線安全?
11月8日,記者來到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顯示著燃氣、供水、橋梁等城市“生命線”的實時監測情況。
從2015年起,合肥市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運行監測平臺。100多種、8.5萬套前端感知設備,覆蓋燃氣、供水、橋梁等2.5萬個城市高風險點,實時監測“城市心跳”,城市安全能級不斷提升。通過對城市生命線的整體監測、動態體檢、早期預警和高效應對,合肥市形成了以場景化應用為依托、以智慧防控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內核、以市場運作為抓手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我省全面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建成以燃氣、排水防澇、橋梁、供水為重點領域,覆蓋全省16個省轄市建成區的城市生命線安全一期工程。一期工程完成投資24.5億元,監測覆蓋燃氣管網及其相鄰空間13857公里、供水管網6341公里、排水管網8754公里、橋梁325座。截至目前,全省16個市級監測平臺進入運行階段,初步構建起我省市級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和風險管控體系。
“省級監管平臺與上線運行的16個市級監測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實時共享,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域地級城市全覆蓋。”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處長趙新澤介紹,截至目前,省級監管平臺已接入全省16萬套智能傳感設備的實時監測數據和預警報警信息,預警處置152起地下空間可燃氣體聚集重大險情,累計預警處置3696起各類重要險情。
科學監測,化解“看不見”的風險
今年2月16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里,電腦屏上忽然彈窗閃爍,濃度超標的警報響起。
“傳感器回傳數據顯示,臨淮路與東一環交口處的一個通信井內,出現可燃氣體濃度超標,燃氣管道可能發生泄漏!”值班員立即向合肥燃氣集團發布風險預警。合肥燃氣集團調度中心主任嚴寧寧迅速呼叫工作人員趕往現場搶修。從發現隱患到介入處置,前后不到25分鐘。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講師劉磊告訴記者,該燃氣安全監測平臺按照城市真實環境全尺寸模擬搭建,精準分析燃氣泄漏與爆炸的條件,從而更好進行燃氣監測與應急處置。目前,合肥市燃氣安全監測已經完成兩期建設,三期工程正在快速推進中。截至9月,已監測泄漏事件220余起,沼氣超標3600余起。
據了解,合肥市每天實時采集500多億條城市生命線數據,平均每月處置有效報警92.8起。較在線監測運行前,該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了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了70%。
化解這類“看不見”的風險,科技是關鍵。目前,合肥市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已建成巨災科學中心、橋梁安全、燃氣監測、火災預警等16個科研實驗平臺,為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提供強大技術支撐。通過科技賦能,將大數據、云計算、傳感設備等創新技術運用到地下管網的監測管控,為監測裝上“探照燈”“千里眼”“順風耳”,完善應急“一張圖”“一張網”,顯著提升城市的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和響應效率。
在水環境實驗平臺,記者還見到了用于檢測管道漏失的智能檢測球。這款雞蛋大小的智能檢測球可以投放到水管中,診斷出管道微小的漏點,定位精度可在泄漏點的正負1.5米內。“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檢測球的傳輸數據即時給出分析結果,在不停水的情況下進行檢測,有效替代了管道維修師傅傳統的‘聽診式’檢測方法。”實驗室相關人員說。
產學研融合,加快推動應用場景全覆蓋
科技賦能,構建“城市生命線”的安全屏障,也加速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對城市管網進行大面積數字化升級,進一步拓展了各類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有利于拉動新技術投資,帶動城市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燃氣監測中,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已在激光甲烷探測傳感器中實現了芯片自主研發。“目前,自主研發的芯片已在試生產中,一枚芯片的成本也從最初的1000歐元降低到如今的100元人民幣。”劉磊說。
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新材料實驗平臺內,實驗人員向記者展示了新研發的森林消防滅火劑。“這一小盒雖然只有150克,但是溶于20升的水后,滅火效率將是水的3倍至5倍。”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森林消防負責人王占告訴記者,森林消防的一大難題便是滅火物資運送困難,該產品體積小,方便攜帶和使用,目前已經批量生產。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累計實現產值30億元、上繳稅收2億元。同時,通過深度挖掘電梯安全、消防安全、環境安全等細分產業,助力清華合肥院打造全國消防安全云總IP,目前服務60多個城市、2萬余家企業、5萬余家商戶,接入面積達4.6億平方米,提供保險額度超過40億元。
“我們將在高標準、高質量完善一期建設的同時,加快啟動二期建設,推動應用場景全覆蓋。”趙新澤表示,今后將全面構建從場站、地下密閉相鄰空間,到工商業戶和家庭終端用戶的立體化燃氣安全監測網,實現城市燃氣系統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同時,逐步拓展生命線工程到熱力、電力、電梯、消防、窨井蓋、通信、綜合管廊等領域,打造廣域覆蓋的風險感知立體網絡,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無盲區的風險隱患全域感知、動態監測,做到城市安全風險早研判、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
2022年7月,我省獲批住建部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監測省級全域試點。據趙新澤介紹,我省將以此為契機,推動城市生命線工程向縣域延伸,實現對全省所有縣(市、區)全覆蓋。同時,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推進建立全省城市建筑物、基礎設施等三維數字模型,打造智慧城市的數字空間底座,加快數字化賦能全覆蓋,讓城市運行更加安全、城市治理更加有效。(記者 范克龍 見習記者 許昊杰)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