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全力推進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在環城綠帶基礎上新增36座生態公園,與原有的顧村公園、濱江森林公園和閔行體育公園等,共同構成50座環上生態公園群。
記者昨天從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了解到,今年首批開工建設的7座環城生態公園已陸續進入收尾階段,即將建成開放。其中,寶山區豐翔智秀公園、普陀區春光公園一期和李家浜公園、浦東新區沔青公園和金海濕地公園、嘉定區綏德公園正開展竣工驗收;閔行區梅隴生態公園主體部分已完成建設。除李家浜公園受外圍市政道路施工影響外,其余6座公園均有望于2023年新春伊始與廣大市民見面。
環城生態公園以上海外環高速兩側的環城綠帶為本底進行改造,在建設過程中秉承保護優先、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的設計理念,著力打造兼具生態防護、休閑游憩功能,體現“生態、野趣、自然、靜謐”特征,凸顯植物特色的生態公園。因其有別于一般城市公園,可謂別具風味,為市民大眾賞玩游憩提供新的選擇。▼下轉第五版(上接第一版)
實現“公園+”,促進與生活空間融合
豐翔智秀公園位于寶山區西北門戶區域,總占地面積32.12公頃,周邊主要以科創園區、社區為主,定位為“科創拓展基地+水林生境體驗”。北側區域基于原有良好的生態本底,以生態恢復和保護利用出發,采用最小化干預手法,對公園綠地進行色彩綠化的增補、增加鳥食果樹、營造親近自然的水林秘境區;南側區域則基于現狀林地,重點打造戶外科創拓展核心地標,融入科創展示、企業團建等功能,彰顯寶山的科創特色。
60.4公頃的沔青公園凝練橫沔水鄉文化、民俗文化,打造具有江南園林典范的社區公園。本次改造集生態、文化、運動和示范教學為一體,與橫沔古鎮、迪士尼度假區形成聯動,展現“生態+文化”“生態+運動”“生態+示范教學”特色,為市民提供全齡段、個性化、示范性休閑空間。
作為本市第一批命名的12個野生動物棲息地之一,41.8公頃的金海濕地公園基本保留了現狀植物,還補種了掛果期較長的枇杷、柿子等漿果類植物,豐富不同季節林鳥的食物來源,吸引更多鳥類來此棲息。此外,公園還增設了一段南北走向的架空科普觀察長廊,聯通區域內的島嶼和蘆葦蕩,同時結合駁岸改造,增加了淺石灘區域、灘涂區域、淺水區域,進一步完善水生環境,營造一處更適宜野生動物生活的棲息之地,為市民提供一個科普濕地、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最佳窗口。
園內還有一座上海城市森林生態國家站科普基地,市民可近距離觀察儀器如何監測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等,也可以在科技工作者的專業講解下了解關于“雙碳”、森林凈化大氣環境、固碳釋氧等更多奧秘。
突出生態本底,挖掘文化意象
位于普陀區桃浦鎮的春光公園總占地面積約21.5公頃,以《桃花源記》詩意的語言為藍本,打造桃源勝景、落英水岸、芳草滿坡等特色景觀,寄托人們對桃源美景的向往之情。
在植物配置上,公園以桃花為主,保留部分現狀林,新增紫葉桃、碧桃、五寶桃、壽星桃、帚桃等多種桃花品種,既延長觀賞期,又提升了觀賞價值。每年3月初到4月中下旬,桃花競相開放,滿足市民游客觀花、觀葉、觀枝的多樣化需求。
同樣位于桃浦鎮的李家浜公園,總占地面積約12公頃,定位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生態休憩公園。在保留本身較好生態基底的基礎上,通過成片的喬木組團與地形界定和圍合空間場所,創造景觀體量,形成“綠色云朵”。
閔行區梅隴生態公園由聽翠園、得翠園、疊翠園、聞翠園、普樂園組成,總占地面積約59.7公頃。此次提升改造深入挖掘了“梅隴”之“梅”與“隴”的地域文化特色,既體現梅林花海的迷人風景,又呈現隴上田園的純樸風情,力圖實現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的完美融合。
嘉定區綏德公園作為外環防護林建于2003年,屬于全開放式公共林地,擁有優質的水杉林及成片的香樟林,還有貫穿其中的楊家木橋浜等5條水系,營造出較好的濕地、森林景觀,也是白鷺、斑鳩等鳥類的棲息地。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