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調控政策持續收緊、22城集中供地及房企加大降負債力度等因素影響,2021年房企拿地熱情有所下降。
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榜單顯示,2021年TOP100房企拿地總額2537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1.5%。其中,12家房企拿地金額超過500億元,碧桂園以1397億元高居榜首;萬科、保利發展和中海地產緊隨其后,分別為1274億元、1272億元和1092億元。
超六成拿地金額下滑
在TOP100房企中,有超過六成拿地金額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滑。其中華發股份下降幅度最大,達79.8%;中南置地、佳兆業、金科股份、陽光城、綠地控股、新城控股、雅居樂、榮盛發展、榮安地產、旭輝集團等下降幅度也超過了50%;頭部的碧桂園和萬科拿地金額也分別下降了7.61%和5.56%。
針對企業謹慎拿地的情形,諸葛找房認為,結合當前政策層面來看,雖接連釋放回暖信號,但是市場修復仍需較長時間,同時部分民營企業在資金方面的壓力仍然不小,而且1月份房企債務到期集中,資金流較為緊張。
中國網財經記者也注意到,在上述拿地金額出現“腰斬”的房企中,部分面臨著較大的流動性問題。佳兆業多筆優先票據本金及利息到期未償還,不過,佳兆業已就約11億元理財產品實施償還措施,同時正考慮加快出售房地產項目及優質資產等措施。陽光城在實控人全額擔保等條件加持下,多筆債務展期獲得了展期。榮盛發展近期有8億美元債即將到期,不過公司已經設置了一個54億元特定資產包予以支持。
國企央企逆市增長
在整體表現低迷之下,仍有部分房企2021年投資保持相對積極,此類企業主要以國企央企為主。尤其是在集中供地的22城,三個批次國企拿地合計占比超過60%,廈門、廣州、深圳占比則超過75%。
企業方面,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對比2020年,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的拿地金額增幅超過了100%;深圳地鐵集團、武漢城建集團、越秀地產、廈門國貿的拿地金額同比增幅也超過了50%。分析指出,央國企信用狀況良好,開發模式追求穩健的經營策略,資金實力跟民企對比優勢明顯,
當然,卓越集團等少數民營企業的拿地金額與上年同期相比也有所增長。數據顯示,卓越集團2021年拿地金額為351億元,與上年同期的231億元相比,同比增幅51.95%。今年以來,卓越集團在土地市場上確實頗為“高調”。今年1月,卓越集團以12.1億元拿下重慶一宗商住混合用地,樓面價達14236元/平米,溢價率36.88%,成為了重慶的“新地王”;同月在廣州黃埔拿下一塊地塊,樓面價僅次于2016年8月中冶科工創造的黃埔“地王”。而在5月的北京首輪集中供地出讓中,卓越砸下187億與合作伙伴們一口氣包攬了4宗地塊成為“黑馬”。
“謹慎”或是未來投資主旋律
在投資熱情降溫的同時,多數企業2021年的銷售也不及預期。以公布年度銷售目標的32家代表房企為例,2021年房銷售目標完成率均值為90.1%,大部分房企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其中恒大的目標完成率僅為61.5%,首創置業為68.3%,萬科、金科、當代置業、花樣年等房企的目標完成率均低于80%。
克而瑞研究指出,投資力度的恢復仍需3-6個月的修復期,2022年第二輪集中供地或是企業拿地窗口期,但企業間分化會持續,投資主力將仍以國企、央企為主,大部分民企仍應保持謹慎的態勢,地方平臺“托底”之下通過合作開發增儲或是“良藥”。克而瑞還認為,謹慎態度仍是未來投資的主旋律。一方面是行業已經步入“后規模”時代,為了沖規模而拿地策略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另一方面,去杠桿大背景下,“促銷售、抓回款”,保證現金流仍是企業第一要務,“先活下去才能活的好”。
針對城市層面,中達證券分析師蔡鴻飛認為,各城市間拿地主體結構的分化或將進一步延續:部分商品房供需表現相對良好的城市(如杭州等)或有望通過土拍規則和供地質量的改善提升房企在土拍中的參與度;與此同時,部分城市商品房市場基本面的下行趨勢為導致房企土拍參與度較低的主要原因,在需求不足、供給過量等驅動因素并未發生顯著變化的情況下,土拍規則和供地質量調整的作用或相對有限,土拍參與者的結構分化料將延續。(記者 劉小菲)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