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保交樓”納入議題。會議指出,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
業內人士指出,“保交樓”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已刻不容緩。觸發因素是房地產風險存在從房地產企業蔓延至下游的民生保障領域的隱患。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5.4%,連續三個月下降;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8.9%;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下降25.3%。另據悉,由于部分房企出現現金流緊張局面,一些在建房地產項目停工。為此,近期的部分期房業主停貸事件,關乎社會民生穩定。
對于“停貸”風波,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具有針對性地明確: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應該說,將“保交樓”首次寫入中央政治局會議文件具有極強的指示性和針對性,可以提振市場預期。確保項目實質性復工,重建期房業主信心已成關鍵。
據了解,此前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及個別同行企業違約事件影響,部分地區政府重新收緊了房地產銷售監控戶資金的正常提取,對民營房企的項目資金管控更為嚴格,并出現了不同職能部門之間層層加碼的情況。一些民營房企無法對銷售回款進行合理支配,大量前期投入資金沉淀在原項目中,無法統籌調配各地項目的建設資金需求,難以歸集資金償還到期債務,正常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同時,“保交樓”更是地方政府和各家房企們的頭等大事。毋庸置疑,在紛繁復雜的樓市信息之中,“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是2022年下半年住建領域的主線。在“三保”目標推進過程中,有數據顯示已有20余家房企“保交樓”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交付項目面積超千萬平方米。
但民企的“保交樓”依然備受關注。近日,又有證券研報分析顯示,去年下半年至今出險(發生融資或理財產品違約、展期、交換要約等流動性風險事件)房企數量共計30家,其中國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分別為0、29、1家,分別占總出險企業比重0%、96.7%、3.3%,分別占百強企業中各類型企業的比重0%、41.4%、20.0%。該研報還指出,百強房企中出險主要集中在民企,出險比例達到41.4%。惡劣的融資環境背景下,民企的“保交樓”任務艱巨。
“為促進民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相關部門及金融機構應給予民企與國企同等的融資待遇,適當降低優質民企的融資門檻,通過下調融資利率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市場信心。”專家呼吁,可采取包括向優質民營房企新增開發貸款支持、全額展期或續貸等方式,緩解企業的短期流動風險,解決民營房地產企業的正常經營資金需求,尤其是階段性“保交樓”的重點資金需求。
“目前民營房企自救過程中面臨著銷售下滑、融資難等多重困難。”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在經歷近段時間的深度調整后,泡沫化、金融化的勢頭已得到根本扭轉,房地產行業已告別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發展模式,回歸民生屬性。在調整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層層加碼、政策合成的現象,使企業去杠桿的進程,缺少了一定的調整緩沖期,僅僅依靠自身力量已無法實現平穩過渡。為實現“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目標,可針對房企近期交樓的項目試點發放“保交樓”專項貸款,采取嚴格按照各項目的工程進度發放及受托支付方式全封閉使用,以確保各項目建設工程正常進行,探索一條市場參與各方多贏的道路,打破目前房地產行業所面臨的多方困局。
另有權威人士指出,相關部門及金融機構應充分考慮民營房企的實際困難,全面評估企業的經營履歷和資產情況,給予優質民營房企3至5年的過渡調整期,以便于企業集中精力改善經營,抓住市場回暖的機遇,將處在建設期、培育期的項目恢復建設、推出市場,以順利歸還債務,平穩有序降低杠桿。
要解決“保交樓”問題,就必須對癥下藥,因病施治,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因企施策,合理釋放預售資金,以緩解房企短期資金壓力,同時保障上下游供應商合法權益,穩定市場信心,實現行業良性循環就尤為重要。有消息表明,預計下半年更多城市相關部門將會有進一步明確的解決方案出臺,為“保交樓”護航。
“保交樓”看似是一個單一性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既有關穩民生,更有關眾多行業乃至穩預期和穩增長與促進經濟復蘇。“保交樓”是所有房企下半年的一件必須做好的政治正確的頭等大事。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