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岸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創新探索“135”公租房治理模式,打造和諧友愛的公租房溫馨家園,讓居民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有效地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
城南家園和江南水岸公租房小區地處重慶市南岸區茶園核心區域,總建筑面積326萬平方米,共有房屋5.1萬套,入住人口達15萬,是重慶市建筑面積最大、入住人口最多的連片公租房小區。
據重慶市南岸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趙劍敏介紹,公租房小區居民主要以住房困難家庭、無住房的大中專院校及職校畢業生、進城務工及外地來渝工作人員等群體為主,其中失業、失獨、殘疾、老年人等特殊群體較多,低收入人群比例大,居民成分“復雜”。如何在保障居民“住有所居”基礎上開展精準化治理,給予部分弱勢群體、特殊人員更多的幫扶,成為公租房小區治理的現實難點。
城南家園和江南水岸公租房小區每三個月就面臨一次換租,陌生人社會特點突出,矛盾糾紛較多,治安案件頻發。同時,小區居民不少是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強,矛盾隱患和不安定因素多,是小區治理的痛點。
另外,公租房小區往往沒有業主委員會,也沒有租戶委員會,加之區級部門、街道、公安等治理主體眾多,橫向協調的統攬力度不夠,磋商議事約束力不足,容易出現各自為政、管理真空、落實不夠、推諉扯皮現象,導致一些涉及群眾利益的訴求難以及時妥善解決。如何在多方共治下畫好最大“同心圓”,也是公租房小區治理堵點。
重慶市南岸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作為城南家園、江南水岸公租房的行業主管單位,針對公租房小區治理面臨的難點痛點,積極構建“135”治理模式,以黨建聯席會議引領方向,用智慧平臺、網格體系、多元服務三種工作方式,以物業服務優化、家園環境美化、關愛幫扶深化、矛盾問題消化、文明素養強化五大行動作為具體方法,從方向、方式、方法三個維度促進公租房小區良性治理。
重慶市南岸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牽頭統籌,轄區街道、物業、派出所等單位參與構建黨建聯席會議機制,搭建事務共商協調平臺,定期召開會議解決公租房面臨的大事難事,對議定事項建立工作清單、定期督辦,推動相關責任主體、轄區單位形成工作共同體,用黨建強化對小區各單位及各項工作引領,聚合治理資源,形成治理合力。比如,通過黨建聯席會議,統籌分散在各部門的幼兒園、中小學、醫療機構等公共服務資源,讓公租房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
通過智慧平臺、網格體系、多元服務三種方式為公租房小區治理賦能增效。針對公租房小區沒有戶籍基礎、人員復雜、流動性大的特點,主動融入數字化改革浪潮,以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配租數據庫為基礎,整合民政、社區、物業、公安等多方信息,做到住戶、房源管理和物業、社區服務信息在一個平臺集中呈現、一個平臺集成管理,實現數據共享、協同治理。
統籌黨建、政法、民政、應急等區級部門下沉到基層的人員經費和資源力量,按照“一棟樓設置一名網格員”的原則,將城南家園公租房片區劃分為85個網格、江南水岸公租房片區劃分為46個網格,配齊網格人員,實現公租房網格管理全覆蓋。
重慶市南岸區還通過物業服務優化、家園環境美化、關愛幫扶深化、矛盾問題消化、文明素養強化行動等五項行動為公租房治理破難提質。
積極組織多元服務,推動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開展“周五群眾參管日”“小管家服務隊”“公租房社區鄰里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增進鄰里感情,滿足公租房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通過充分尊重公租房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喚醒公租房居民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呈現出民心“聚”起來、各方“動”起來、陣地“活”起來的良好局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