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開賽倒計時,延慶賽區的“地下生命線”——由京投公司投建并運維的冬奧管廊也進入能源供給關鍵階段,24小時全力運行,今年已累計供給125萬立方米造雪用水,相當于一年往山上運送四分之一個昆明湖。
不僅如此,這條“地下生命線”還可以為賽區內生活用水、再生水、電力、電信及電視轉播信號設施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可謂“管廊一通,延慶賽區滿盤皆活”。
所有能源管線都有“替補”
延慶佛峪口水庫,海拔約550米,一條長約7.9公里的綜合管廊從這里出發,蜿蜒爬升至海拔約1100米的延慶賽區。這條“長龍”的肚子里,裝著造雪用水、生活用水以及電力、電信管線。
跟著運維員駕車進入管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側直徑近一米的供水管線。“這里是水艙,有造雪干線、供水線、再生水干線。”京投管廊公司運營管理部經理張建海介紹,管廊設計為四艙結構,可以走車的下層為水艙,上層則設有兩個電力艙、一個電信艙。
延慶賽區內,包含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以及冬奧村、山地新聞中心,所有用水、能源保障都要依靠這條綜合管廊。
張建海介紹,賽區的造雪、造冰系統已進入運行階段,管廊24小時全力運行,今年已累計供給125萬立方米造雪用水,相當于一年往山上運送四分之一個昆明湖。
“電力艙有6根胳膊粗細的電纜點亮奧運賽場;電信艙敷設了通信光纜和歌華有線,將冬奧賽事轉播送入千家萬戶。”中鐵電氣化局管廊運維員告訴記者。值得一提的是,管廊內所有管線都是“一用一備”,發生問題可以立即啟用備用管道。
手持終端自動派發“體檢”項目
如此長的管廊,又沒有手機信號,內外部人員如何聯絡?
記者注意到,每位運維員頭頂的紅色安全帽里,不僅有藍牙定位,還有一個小攝像頭,遇到突發狀況時,運維員按下帽子上的求救按鍵,信號、畫面就會實時傳回指揮中心。此外,管廊內每隔100米就有一部黃色IP電話,拿起電話就能與后方對講。
管廊進口不遠處,運維管理中心內,一整面墻的監控屏幕上,實時展現著“地下生命線”各項健康指數:氧氣、溫度、濕度、通風,哪項指數異常監控平臺都會自動報警。艙內每隔100米設置的電子眼,將監控畫面實時呈現。
除了智能化監測平臺,運維員手中的智能終端也有“聰明腦”。
張建海告訴記者,入廊巡檢時,這些終端會自動給運維員推送對應艙室的“體檢”項目,提高診斷效率。此外,加裝智能傳感設備的小型電動車也正在研發,將可以與各種管線進行“對話”。
賽后繼續服務大眾冰雪運動
冬奧管廊建在山腹中,垂直海拔高差達500余米,在這條長龍“肚子”里爬坡巡檢,是個體力活,一個年輕小伙子需要7小時。
雖然水艙可以駕車,但電力艙和電信艙不能跑車,還需要運維員徒步六七公里進行巡查,通過眼看、耳聽、手檢三步巡檢,發現緊急情況及時處理。
北京冬奧會后,延慶賽區按照規劃將成為國內最重要的高山滑雪、雪車雪橇的國際賽事中心和訓練中心,也將成為大眾冰雪運動、休閑健身的一個集聚區。冬奧綜合管廊將持續為延慶賽區提供市政能源保障。(孫宏陽)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