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放管服”改革進入4.0時代,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但還存在“放”“管”“服”發展不平衡問題,與“放”和“服”相比,“管”是短板,成為制約“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的主要因素。
建筑行業施工安全治理是政府治理的基本職責之一,是“管”的主要體現。提高施工安全治理效能、推進施工安全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補齊建筑施工“管”的短板。
亟須補齊“管”的短板
整體來看,當前建筑施工“管”的短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治理工作不完善。傳統管理思維根深蒂固,習慣于單向管理和“單打獨斗”,不善于調動企業與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大安全”理念淡薄,新發展階段施工安全治理是“大安全”治理,涉及人、機、料、法、環、健康、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大安全”治理效能低。“大建設”局面有待加強,建設信息不對稱,各部門缺乏協同,馬路“拉鏈”、干完就拆改現象頻發。城市韌性不足,作為城市“里子”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前瞻性不夠,“大城市病”增加了施工安全風險。
第二,精準治理不到位。不能有效掌控安全治理全局,有關部門對北京市4000多個項目安全狀況尚未全面掌握,存在以罰代治、以罰代管現象。治理鏈條不閉環,合同信息、履約情況、現場安全治理表現和市場準入不關聯,“干好干壞一個樣”。安全治理層次性差,監管隨意性大,“眉毛胡子一起抓”,不能罩住治理的“面”,經常“撒湯漏水”。不能形成有效競爭機制,企業缺少安全治理狀況自我認知,不能精準找差距、補短板,未形成“比學趕幫超”局面。
第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不到位。施工現場處于“非本質安全”狀態,安全責任鏈條未形成,存在“轉包掛靠”“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現象,作業人員老齡化,職業安全教育不足,“我要安全”意識淡薄,安全防護措施滯后,“假安全”現象嚴重。建設單位安全首要責任意識不強,認不清誰在建、為誰建、誰受益,認為安全是施工單位責任,機構不健全,安全治理投入少。建設、施工、監理現場安全治理“鐵三角”架構不穩定,建設單位認為監理單位多余,不能有效發揮監理作用。設計單位現場服務不夠,設計圖紙脫離現場實際、隨意設計變更等問題突出,增加現場施工安全風險。8小時外的施工疏于管理,2020年,80%以上的施工現場安全事故都發生在8小時工作時間以外。
第四,科技創安有待加強。企業創新和科技創安動力不足,政府缺少引導和激勵企業科技創新和創安的具體性政策,企業缺少長遠發展規劃,科技創安意愿不強烈,缺乏兼具建設和數字專業的通用人才。產業化水平不高,裝配式建筑體系繁雜,構件模數化、標準化程度不高,模板不通用,裝配式建筑成本和建造時間高于傳統模式,廚衛水電等安裝工程未實現工廠化安裝。數字政府建設緩慢,信息公開與數據共享不到位,缺少共建共治共享平臺。建筑全生命周期治理還未形成,缺少從立項到拆除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治理數字化平臺。
提高施工安全治理效能
為提高施工安全治理效能,推進施工安全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發力:
第一,治理創新:以治理理念創新提升治理效能。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安全治理的核心,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人的責任和企業責任落實,構建共治體系。
堅持系統原則。用“大安全”統籌施工安全、疫情防控、環保等各項工作,實現掌控全局、綜合治理;用“大建設”統籌規建管,各行業有機配合,提升建設效能;以城市韌性建設抵御風險;用新基建為智慧治理提供強力支撐。
堅持依法治理。依法開展風險評價,加強風險源識別,實施風險分級管控,合理引入社會保險。
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人民至上、安全第一,圍繞安全發力,堅持安全“一票否決”。
堅持激勵競爭。用激勵明方向、出動力、追一流,用競爭遠離紅線,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公開透明。“開放”搞建設,落實樣板引領,實行工地開放日,善用社會專家彌補專業不足。
堅持信用治理。構建以“大安全”為核心的信用體系,用信用引領和推動人和企業責任落實。
堅持創新引領。聚焦責任落實,創新治理體制機制,激勵企業扛起科技創安主體責任。
堅持層次治理。市監管機構加強重點治理和網格化治理,推動屬地和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區監管機構推動轄區項目主體責任落實。
第二,政府“搭臺”:搭建推動責任落實的治理平臺。
推責任落實,建立企業安全治理狀況測評機制,以推動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推知己知彼,建設、施工、監理分別開展項目安全治理狀況測評并排名,以施工、監理測評結果為主,其他測評結果為輔,依照“拉鏈原理”,對全市項目治理狀況排名,同時對企業、執業人員責任落實情況排名,從而得出項目、企業、人員安全治理水平。推同臺競爭,安全治理好的供大家學習,對差的進行批評和懲戒,測評結果和招投標掛鉤,構建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競爭機制和“領跑者”制度。推精準治理,在掌控全局的基礎上結合項目風險分級,各方進行動態精準治理,實現政府治理“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推共同治理,提升揚塵可視化治理平臺作用,逐步形成施工現場可視化治理向“大安全”治理覆蓋,搭起共同治理平臺。推作業留痕,建立工程建設可追溯治理制度,重點抽查隱蔽工程施工影像資料,推動人員8小時內外履職盡責。推信息共享,加快平臺整合,打破信息壁壘,用項目編號串起平臺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安全共治。
第三,企業“唱戲”:有效落實好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黨建引領。黨支部建在施工現場,破除合同關系構建的“冷冰冰”“硬邦邦”管理模式,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搭建平等對話,有溫度、有感情的施工治理體系。
落實責任。建設單位落實安全治理首要責任,確保安全治理投入合理有效,科學安排工期,充分發揮監理作用。設計單位科學設計,開展設計風險評估、提示,加強現場服務指導。施工單位抓好現場本質安全,加強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從“要我安全”轉為“我要安全”。安全防護同步到位,消除“假安全”防護。建設、施工、監理做好風險識別管控,開展安全治理狀況測評。
有效制衡。筑牢建設、施工、監理“鐵三角”安全治理體系,建立分工合作、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協同治理體系。
精準治理。根據安全治理測評結果,企業認清治理水平和差距,對落后的項目和存在的問題精準治理。
勇爭一流。向標桿看齊,形成“你追我趕、追求一流”的局面,以首善標準實現全行業高質量發展。
第四,科技創安:以創新驅動實現安全發展。
以創建智慧工地入手,激勵企業科技創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應用新信息技術提升施工安全治理效能,實現智慧治理、智慧創安、智慧提質、智慧增綠、智慧創衛、智能建造,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和首都建設高質量發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數字政府建設。通過“互聯網+”,實現減環節、串改并、無紙化、程序化、規范化、一站化、菜單化、聯動化、差別化、承諾化、公開化、互動化、考核化、便捷化治理效能提升,構建制度+平臺+風險分級治理+企業評估+菜單服務+承諾擔責+信用管理+工作公示治理體系。
加快產業化和工廠化建設。以政策性住宅為牽引,推行標準化和模數化設計建造,通過80%標準化構件配20%非標準化構件,豐富建筑形式,降低建設成本。通過廚房、衛生間等小空間立體化,增強建筑抗震性能,實現小空間80%以上設備和五金潔具工廠化安裝。推進生活區標準化、物業化治理,開展行業“拴心留人”工程,加快產業工人年輕化,落實工匠精神,實現智能建造。加快新基建,補傳統基礎設施短板,為產業數字化提供支撐,建設智慧家園,打造智慧城市。
第五,目標引領:以“六聯動”實現現代化治理目標。
市場和現場聯動。以總包合同為“主干”的“合同樹”,信息共享至各監管部門及主體用于現場治理,現場治理信息對接招投標進行市場準入和資質治理。
信用和治理聯動。市場主體安全治理測評狀況、執法情況等生產信用信息用于政府精準治理。
激勵和執法聯動。對企業安全治理表現好的進行表揚,贏得更大發展市場。對企業安全治理表現不好的加強監管執法。
把握全局和突出重點聯動。掌控治理全局,抓兩頭帶中間,實施精準治理和整體提升。
建和管聯動。建設信息與業主、物業服務企業、居委會等相關方共享,實現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治理。
共建、共享和共治聯動。以共建、共享和共治推動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丁 勝 作者系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