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姑蘇城外,大陽山北麓的樹山村,三面環山,粉墻黛瓦錯落有致,掩映在一片蒼郁之中。20年前,它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村落,如今的這場蝶變,離不開彭銳及其團隊的長久“陪伴”。
彭銳是蘇州科技大學建筑城鄉規劃學院城鄉規劃系的一名教師。他2012年接手了樹山村項目,“規劃成果交由政府報批以后,就可以離開了。”彭銳說,但為了規劃順利落地,避免出現實際執行中走樣的問題,他決定駐場。2016年起他正式成為駐村規劃師,扎扎實實地當起了樹山村的“美容調理師”。
正值梨花爛漫時
2012年春,樹山村梨花盛開。1000多畝梨花樹漫山遍野,濃郁花香撲面而來,梨花掩映下的村落卻風貌不太統一,環境品質也比較差。這給初次到來的彭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里房子大多是村民自己翻建的黃沙墻,屋頂則是藍色、綠色或是紅色的琉璃瓦。“這個村有個木棧道,上去之后看的話會發現屋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景觀面,所以我們想要把它調回來。”結合樹山村的景觀特色,彭銳和他的團隊決定采取噴漆的方式,把屋頂統一噴成有蘇州特色的黑色。
“剛來的時候,最難的是溝通。”為了能夠讓村民理解自己駐村的意圖,彭銳首先改造了村主任的房子,讓村民直觀地感受到了房屋改造前后的變化,起到了樣板房的作用。
建設美麗鄉村,離不開藝術元素的支撐,規劃師們在標識標牌、垃圾桶和配電箱的設計上,使用樹山村的IP做了一些特色的美化,“我們沒有去彩繪,而是用白描的方式,把我們地方的文化符號放進去”。
對于彭銳和他的團隊來說,鄉土文化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也是最有價值的。他們花4年時間復建了村級書院,使其后來成為蘇州圖書館分館。
經過一系列改造,不僅樹山村變美了,樹山村村民的審美也逐步提高了。更令彭銳團隊欣慰的是,很多剛開始對規劃師的職業行為不太理解的村民,已經有意識地找他們咨詢規劃問題。
村莊要因勢利導
駐村之后的彭銳發現,規劃樹山不能只做設計,還需要有活力的業態活動,于是他便號召成立了鄉村雙創中心,進行招商營運。這使樹山村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
彭銳的一個學生就躍躍欲試地加入了雙創中心,正在研發如何將煙斗與蘇州的緙絲、核雕融合,嘗試借助傳統非遺進行創新,把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推向國際。
老村書記的女兒原來是租地種菜的,但是受彭銳的影響,也開始將精力從簡單的種菜轉向品牌設計,同時加大了科技含量,投入了無人機植保、無人駕駛收割等新技術。
彭銳認為,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劃得長遠,效應才能體現出來。做設計的時候,要讓規劃方案與鄉村本身的歷史文化呈現出一種能量的聯結。
陪伴式服務沒有邊界
“如果說鄉村規劃是有工作邊界的,那我們的陪伴式服務是沒有邊界的。”為了保證規劃能夠完美地落地實施,彭銳選擇了陪伴式的工作模式,讓規劃慢慢從藍圖變成現實,讓“美麗”成為規劃的新方向,讓“風景”成為鄉村振興的驅動力。
這幾年,彭銳一直堅持全體村民共同利益的開發,強調讓樹山村的300多戶百姓,保留在自然的山水之中,“村民是主體,原住民要保留在村莊里頭,與新村民共同發展”。
專業下鄉之后,規劃師的社會網絡也跟著下鄉,并且創造了很多價值。彭銳帶領自己的學生以及長三角地區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組織鄉村規劃競賽。通過這些活動,團隊里的學生們也開始慢慢地了解鄉村,來到鄉村。
彭銳認為,大都市近郊的鄉村是有多元價值的,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新村民也會源源不絕地進入,“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城鄉融合是可以實現的,這也是我們這幾年工作的真實所見。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很多事情,已經慢慢地在接近城鄉融合了,未來人們選擇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生活,只是個人的一種喜好。”(常清潭 張雪峰)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