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映晴空,漫天競芳華;光耀神州,大地皆春色。2月4日,國家體育場內,璀璨的焰火騰空而起,五星紅旗、五環會旗獵獵飄揚。中國,正在為世界呈現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2月20日舉行的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再一次用中國式浪漫續寫“一朵雪花的故事”,流光溢彩,詩情畫意。
精彩的表演背后,離不開冬奧場館建設者們的默默付出。中建集團秉承“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北京冬奧會場館及配套項目建設任務,為奧運場館建設貢獻中建智慧。
國家體育館2022冬奧改建項目
冰之帆”國家體育館坐落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曾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三大主場館之一,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獲得金牌最多的場館。為了迎接冬奧會,該場館在2018年12月啟動冬奧改造工程,歷時兩年完成升級改造。
作為目前亞洲最大的綜合體育館,改建后的場館總面積約9.8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約18000人。
新建訓練館的外立面采用了凸顯冬奧元素的冰塊造型玻璃幕墻設計。副館加裝有面積180至200平方米的臨時更衣室,采用四室一廳的配置,每個更衣室單元都可以像搭積木一樣進行組裝,實現可循環利用率達95%以上。
場館中央的斗屏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曲面斗屏,外側四塊大屏與內側四塊小屏的搭配確保了冬奧會賽事比賽需求。同時,160平方米的高清曲面斗屏也保證了四面看臺區觀眾都能擁有很好的視角。
項目總工程師邢承喜分享了場館建設背后的故事:“接到這個項目時,激動之余,項目團隊感受到更多的是壓力。”主場館在運營過程中經歷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改造,圖紙和現場實際情況已然不符,項目團隊需要自行摸清現場狀況。
場館管線復雜且距離地面較高,高處作業復核準確性差,安全風險大,又需要保障場館正常運營、不能斷電……這些情況給摸排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充分發揮青年人的智慧和力量,采用3D掃描儀測繪掃描快速生成新圖紙,經過晝夜奮戰,30名隊員耗時90天順利完成全面核查工作,大大提高了摸排的效率和準確度,解決了管線復核的難題。歷時兩年,國家體育館華麗大變身,全面升級改造成為冬奧冰球比賽場。
邢承喜說:“能參與到這個項目中我感到很自豪,通過這個項目大家都成長很多,更有信心迎接未來的各種挑戰。”
北京冬奧延慶賽區標志塔項目
位于延慶賽區的標志塔是進入延慶賽區必經之路上的“冬奧”標志性景觀建筑物,這個標志塔也被稱作“海陀塔”,與滑雪主賽場互相遙望。
“海陀塔”整體結構由五環標志與底座組成,五環標志總重量51噸,每個環外徑12米,內徑10米,吊裝高度超120米,總重量超過100噸。項目團隊經過不斷的調整使“海陀塔”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出來。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標志塔安全負責人武俊臣表示,“在安裝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風’。”高空吊裝最忌大風,大風天氣對于建設者來說存在極大的危險性,且在百米高空中,大風環境下不論衣服穿多厚都會被很快吹透。
為了順利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項目團隊組建了青年突擊隊,討論確定出“時段工作法”,即“有風時段”排查安全隱患,集中技術論證,“無風時段”全力趕工。16臺吊車同時開工、7個吊籃同時運作、10余名“蜘蛛人”懸空百米……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對于項目組來說,大家印象最深的是1月7日整個項目吊裝全部完成,五環屹立在塔頂上的時候,武俊臣說:“我特別自豪、特別高興,因為那一天也是我的生日。作為一個安全人員來說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項目
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也叫“冰壇”,是國內首個擁有兩塊國際賽事標準冰場的場館,也是首個CO2跨臨界系統的冰場綜合訓練館,可實現多功能場地快速轉換。
“冰壇幕墻的外立面設計復雜,能想象我們所看到的一道道冰痕與雙曲面造型下藏有10多種幕墻系統設計嗎?”項目機電負責人劉亞飛說。項目幕墻工程包括外立面及內庭兩大部分,包含3800余塊玻璃、6500塊鋁板,其中異形鋁板超過總量的1/3,雙曲鋁板和玻璃達到1400余塊。
為裁剪這一套美麗的“華服”,項目團隊采用三維建模進行排版、加工及制作,把每一處形狀、角度、面積、尺寸和曲率數據逐一設計、逐一編號、逐一定制,最終像拼拼圖一樣重新組合,拼接成一個整體“冰壇”,達成美麗的“冰痕”效果。
對于參加本次冬奧會場館的建設,劉亞飛也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在東北上大學,對冰雪運動有特殊情結,能為冰雪運動貢獻一份力我感覺很驕傲!”(鐘 建)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