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總理報告新部署
助力鋼鐵行業“穩”“進”前行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提出的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部署與鋼鐵行業企業息息相關。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黨委書記 、院長張龍強認為,可以用三個有利于可以對鋼鐵行業加以啟示。
有利于穩定和拉動鋼鐵需求增長。一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提升積極的財政政策效能和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既擴大重大工程、新舊基礎設施建設等有效投資,又降低綜合融資成本;三是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四是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加快發展,發展海洋經濟;五是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開展老舊建筑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等。
有助于鋼鐵企業科學有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一是有助于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奠定堅實基礎;二是有助于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避免一些地方對鋼鐵等高耗能企業實施限電、控煤、限產、停產等簡單粗放和“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給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三是有助于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地方和企業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拓展空間。
有利于鋼鐵行業提高發展質量。一是通過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推進國際科技合作等措施,有利于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產業進一步彌補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短板,夯實鋼鐵領域基礎研究基礎;二是通過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有助于激勵和促進鋼鐵領域前沿技術創新;三是通過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增強鋼鐵等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總體來看,報告的預期目標和新部署有利于鋼鐵行業“穩”“進”前行,行穩致遠。鋼鐵行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將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為穩住經濟增長大盤和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以“兩山”理論作引領
為生態文明注入設計力量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提及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態保護、數字經濟等關鍵詞,給了中國設計界新的信心和力量。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發源地環境提升的總設計師,未來一定要以“兩山”理論為引領,在設計中踐行并創新發展“兩山”理論,牢牢抓住生態設計中的新維度——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這一錨點,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數字經濟,為城市更新、鄉村生態設計增加智慧成色,為生態文明注入中國設計力量,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將“兩山”理論落地為地緣文化。綠色生態設計的核心最終要落實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完成“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安吉余村整體風貌的改造提升工程項目中,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總建筑師陳繼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鄉村建設有雙層理解。首先,綠水青山只是潛在的金山銀山,或者說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其次,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需要外力推動,生態設計在其中應該發揮重要作用——既要能銜接或是隱性銜接城市,形成區域的有效聯動與互動分享,又要保留并突出鄉村特有的景觀風貌與屬地文化的生動性,同時能延伸文旅產業鏈,實現“以農推旅、以旅助農、農旅互動”的發展態勢,形成 “人、城、山、水、綠”的和諧共生。提升后的余村,實現了由“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轉變,帶動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成為了當地老百姓生活的福祉和幸福的源泉。從這個意義上看,設計不僅美化了環境,更美育了人心,進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建形成綠色發展的產業方式和生活方式。
鄉村振興拓寬園林設計新維度。報告在提及今年工作重點時指出,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同時要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設計師,通過鄉村振興重啟民俗文化系統發展,是“兩山”理論引領下的生態設計發展的新維度。例如通過設計手段助推文化復興、綠色旅游,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保護民俗文化,推動民俗旅游發展。同時,利用生態設計的優勢,提升民俗文化品質和傳統產業升級。鄉村振興是一個宏大的戰略定位,需要借助設計的力量實現發展。未來城市和鄉村的人員都能成為土地的經營者和持有者,城鄉渾然一體,鄉村振興成為常態。城鄉差別在形態上實現混同,在經濟上相互交融,在理念上逐步趨一,在思想上相互滲透,鄉村振興最終通過城鄉一體化得以實現并持續。
為生態園林設計增加智慧成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因山因水而定,是因資源稟賦而定。如何依托現有資源,結合數字媒體,展現黑與白之間的晝夜性,也就是通過數字手段,實現日經濟、夜經濟的雙向發展。例如在大型舊城改造綜合項目中,實踐并探索設計與數字技術的融合發展,通過藝術與設計的介入,對消極空間進行“再加工”,激發城市活力與受眾共鳴,吸引人氣,創造經濟流量。在南昌繩金塔街區的改造中,嘗試“以一場藝術盛宴激活一條美食街”,進而撬動一片區域發展,為城市塑造了一張新名片,從而挖掘設計的最大價值。以人流和活力帶來經濟流量,最終形成環境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五位一體的持續發展。
設計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愿景的實現,在社群生活、田園生活、創享生活三層基礎共享生活環境的整體升級中,以綠色共享為紐帶,凝結起共享美好生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數字化創新是驅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興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報告在2022年政府工作任務中強調,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在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環境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依然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目標。我們依然在追求高目標,追求整個社會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之下的快增長。”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袁正剛談道。
他說,對建筑行業來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低碳、數字經濟等都非常重要,對行業發展有前瞻性的指導意義。
第一,建筑行業發展要高質量。報告指出,要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等,目標都非常精準。報告還提出會加大力度投入,強調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可以看出,建筑業發展前景非常好,同時高質量應該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基調。
第二,建筑行業發展要重視綠色、生態、低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材行業節能降碳。“低碳”可以說是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主題詞,指向非常明確。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遠景目標,建筑行業要積極推動,做出更多應有的貢獻。
建筑行業要高質量發展,要綠色低碳,如何用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做到呢?數字化創新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今年的報告繼續強調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并特別明確提到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工業互聯網,以及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如今,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在加速融合,建筑行業也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摸著石頭過河,逐步實踐BIM+智慧工地、項企一體化等數字化解決方案。
在袁正剛看來,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創新,是驅動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尤其是作為企業決策者,不僅要了解數字化,培養數字化人才,還要“下水游泳”,實踐數字化,并盡快出成果,讓建筑行業的實體經濟架上數字化的馬車,更快速、更穩健地不斷突破。
此外,數字化所涉及的數據資產也一定要重視起來。尤其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國產核心技術的數字化軟硬件非常重要。
廣聯達一直堅持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技術、數字化軟硬件、數字化解決方案,我們期待用創新的建筑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打造高品質的建筑產品,推動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人們提供美好的生活條件。
基礎設施投資再加碼建筑企業迎來新挑戰
當前,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家促投資穩增長不斷加碼,基礎設施投資凸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國家不斷釋放積極信號,傳統基建仍是“穩投資”主力。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從“合理擴大有效投資”“擴大有效投資”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的提出,釋放出擴大投資的堅定決心和積極信號。財政方面,中央預算內資金投資不斷增加,從2019年的5776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64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則維持在3.65萬億元以上的高位,增強地方融資能力,不斷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基于此,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從靠前加強基礎設施、靠前下達資金和靠前安排項目三個方面加大政策實施力度。從國家、地方政府布局來看,投資成為各地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呈現“基建驅動、制造升級、地產托底”趨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加速落地。從廣東、江蘇、山東等十余省市已發布2022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來看,據初步估算,總投資額超過25萬億元,基礎設施領域占比達到20%以上,基建投資的逆向調節功能仍將發揮重要作用。總體來看,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依舊廣闊,助力建筑行業穩步發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把重點水利工程放在基礎設施建設首位,政府投資向民生項目開始更多傾斜。國家水利領域每年投資在8000億元左右,為水利工程領域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帶來機遇。譬如財政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補充報送2022年新增專項債券項目資金需求的通知中,各地要將城市管網建設、水利等重點領域作為補報重點,同時中央預算內資金也定向支持水利工程建設,預計未來水利建設投資規模仍將保持較大體量。“十四五”是國家深化推進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的關鍵階段,建筑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結構優化重組會成為“十四五”期間的行業發展主題。中建政研智庫專家認為建筑業企業要認清形勢、抱團取暖、聯合發展,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行動力來應對變化,推動企業獲得更多領域、更大縱深的發展空間,使企業實現新挑戰下的“合縱連橫、整體突圍”。
“十四五”期間,建筑企業深度把握政府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布局,提前謀劃項目尤為迫切重要,要推動形成項目謀劃一批、在建一批、竣工投產一批的滾動良性循環,既立當前,又立長遠。2022年,作為“十四五”關鍵的一年,做好“找市場”“挖市場”“搶市場”工作是建筑企業落實戰略規劃布局,奠定“十四五”期間發展基調的重要一年。中建政研集團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論的“五以”中提出,要“以項目為核心”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因為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經濟工作的第一抓手,也是承接資金的基本要素。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