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電子報> 正文

在生態文明框架中理解建筑碳中和

2022-04-19 10:23:00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焦艦責任編輯:葉子文

  中國作為碳排放量較多的國家之一,2019年碳排放量達到98.26億噸,占全球比重的29%,減排形勢仍然嚴峻。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提出“30·60”碳目標規劃,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彰顯了我國承擔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的決心和擔當。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如碳補償;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要完成碳中和目標,筆者認為需要增加碳匯,更需要將碳排放總量進行大規模削減。

  根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0》,2018年中國民用建筑建造相關的碳排放總量約為18億tCO2,中國建筑運行的化石能源消耗相關的碳排放為21億tCO2。研究機構CarbonBrief根據中國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推算,2018年中國碳排放總量達100億tCO2。考慮建造和運行之和,中國的建筑碳排放量應該超過全國40%。

  由于建筑碳排放比重很大,而且很多領域的碳排放雖然不計入建筑碳排放,但與建筑緊密相關,中國的建筑業承擔著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巨大任務。這個任務雖然從字面上看是一道“算術題”,但如果沒有對建筑倫理和理論的再思考,沒有建造方式的綠色化改變,沒有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努力,沒有正確的建筑技術和產品研發方向,這道“算術題”想得出滿意的答案,難度很大。

  對建筑來說,碳中和就是節能嗎?只有將這個問題放到更大的空間中思考,才能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路徑。

  中國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碳中和依舊是劍指人和環境的關系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決戰”。所以,我們不妨再次回到源頭,看看這道困難重重的“算術題”的起始題設。

  以綠色觀念行為帶動節能減碳

  發展到今天,生態學在三個方面達成了共識:

  第一,世界是按照互相依賴的原則來運轉的。

  第二,自然界中有許多值得人類學習的生態模式,如濕地可以凈化水體、種植某些植物可以防蟲等。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自然還是比人高明的。

  第三,自然界是處于復雜和多樣的變化中的,對這種復雜性和多樣性應給予保護。

  同時,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生態學對于現代性、科學技術、經濟增長是帶有反思態度的,我們呼喚建立一種現代的尊重自然、傾聽自然的觀念模式。

  無論像蜂房、蟻巢這樣的生態模式,還是生態學的系統觀、動態觀,都對于城市和建筑影響巨大,有機發展、有機更新、動態模擬等理論無不來自其影響。建筑學向生態學的學習由來已久,甚至出現過“生態建筑學”這個名詞。由一開始的“仿生建筑”,向大自然學習“生態的模式”,到“綠色建筑”,減少對大自然的侵害,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再到今天,建筑碳中和的策略需要繼續向大自然學習,繼續保護大自然,尤其需要進一步建立人與自然的深度連接,培養自然節制的生活態度,以綠色的觀念行為帶動節能減碳。

  了解一些生態學,會更了解我們要保護的環境是怎樣的存在,建造這個典型的人類活動怎樣與之建立良性的關系。了解愈多愈會發現,一些建筑領域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誤區。

  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恰當的定位

  生態思想是關于如何認識環境,如何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的不同哲學思想的總和。歷史上各種流派的哲學思想中都有相關的內容,畢竟其涉及的問題,是哲學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之一。但在18世紀以后,環境問題出現并成為影響文明的重要因素,獨立而成體系的生態思想開始形成。

  從上世紀后半期開始,生態思想促進了建筑思想的發展,很多建筑理論家、設計師一直到今天都將生態思想作為建筑活動的理論源泉。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會極大地影響建筑建造活動,那么,什么樣的設計才是真正“減碳”的?“減碳”這一目標和人性化、舒適、安全等其他目標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筆者認為這不是單純的成文“標準”能夠界定的答案。建筑師習慣于從環境、城市、文化角度去更加直接地思考,這種思考帶來的設計方向也許更加“減碳”。

  生態思想的思考起點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對這個關系有恰當的定位是一切的基礎。

  人類的先民對自然是保持敬畏的,人的安定感和自我認知是將自己安放到一個可認知的、有系統的宇宙秩序中。

  但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西方社會開始將自然放在與人相對立的位置,可以說一切的環境危機來自于這種對立,即便是可持續發展理論,也沒有完全突破這種對立的認知。

  到了近代,因為全球化的影響,地域文化衰敗,東西方趨同,凌駕于自然之上的思想占了統領地位,將環境危機推向嚴峻的地步。試想,人類是否有一天真的有超能力,游刃有余地操控環境為我所用?可以說,許多寄望于科學技術解決環境問題的人,都依賴于類似的期望。這究竟是狂妄的自毀,還是人類進步的終極理想?筆者認為,這恰恰是不同環境價值觀分歧的根源。以不同理解為出發點,引出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這個選擇是如此重要,關系到人類的存亡。具體到建筑,其實一直也有這樣的討論,尋找綠色建筑的“中庸之道”,談何容易。

  同時,人類的文化和環境的變化存在著互動關系。可以說環境危機來自于人類的野心和貪婪,而環境的變化也影響著文化的演進。城市和建筑作為文化的外延和載體,必受影響,但這個過程是相當滯后的,而且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生態文明是中國建筑的指路標

  生態思想所涉及的價值問題,不僅包括道德價值,還包括美學、精神、科學及文化上的價值,當然還要考慮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這些價值構成整體性的生態思想,應該避免片面性的價值判斷所帶來的偏差。

  生態思想中的倫理觀關注的是人類在環境中的道德行為規范,不同的價值觀必然支撐著不同的倫理觀。當代的生態倫理學主要面對兩個方面的議題:關于倫理關懷的范圍,即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現代人對于后代人應負怎樣的責任和義務。

  現在的環境問題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類自身生存問題,生態思想面對的最緊迫的問題是人類種族的延續,這是最根本的價值和倫理問題。而且人類終于意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緊密聯系、環環相扣的系統。即便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也無法忽視這種聯系對于人的生存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張揚奢華的建筑已經過時了,簡樸的建筑出現并逐漸得到認可。2021年普利茲克獎得主的作品即“對這個時代的氣候和生態緊急狀況以及社會窘困做出了回應。”

  要為人類尋求一條面對現實困境的出路,無疑要反思現代的文明模式,反思以經濟的增長為唯一動力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狹隘的價值判斷。

  現在,是時候將世界上相互對立、抗爭的文明攜起手來,發展出一種新的人類的環境文化。這種文化保有多元的特質,而又充滿互動和生命力,那么人類文明不但能夠邁過環境問題這道坎,還會進入新的紀元。

  蘊含著中國傳統生態智慧,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論即突破了舊有思維,是面向未來的現代文明模式。只有將碳中和放到生態文明的大框架中去理解,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建筑設計和建造活動,才能獲得更大的視野,避免將問題機械化,以整體性的思維、動態有機的工作思路獲得這道“算術題”的最佳答案。(作者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  焦艦)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