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健康宜居與低碳城市國際論壇暨第十二屆園冶高峰論壇舉辦
隨著低碳理念的深度踐行和城市持續高質量發展,中國的綠色版圖正在不斷更新。
4月23日至25日,2022健康宜居與低碳城市國際論壇暨第十二屆園冶高峰論壇在北京以“主論壇+多場分論壇”線下與線上結合的形式舉辦,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位專家學者、設計師、藝術家等參會交流。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被納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成為各地堅定的共同追求。當下,從聯合國到各國政府、學界和社會,都在為減碳目標積極行動。城市規劃、建筑景觀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從業者一同深入探討如何應對新的挑戰,建設更加健康宜居的生存環境,促進地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生態優先
冬奧成美麗中國靚麗底色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綠色低碳實踐,已經成為美麗中國靚麗底色的實踐典范。
在4月23日上午舉辦的論壇主旨報告環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李興鋼以北京冬奧“雪如意”“雪飛燕”等場館的設計為例,展示了建筑如何適應時代需求,服務人的生活方式演進,讓體育融入自然,與生態共生,留下具有長久效益的奧運遺產,助力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
張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此次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和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的設計總負責人,和團隊第一次在奧運規劃設計中全面引入“人因設計”技術,成功實現了場館規劃設計中賽時任務與賽后任務的無縫融合。通過“人因設計”技術讓客觀數據取代主觀判斷,實現規劃設計的精準決策。
“以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式來舉辦奧運,為冬奧會、冬殘奧會繪就了美麗中國底色,成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推進京津冀協同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 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
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以來,北京冬奧組委在各項工作中踐行“綠色辦奧”理念,有力促進了地區生態環境改善,形成了一批亮眼的可持續成果。
中國借助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舉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環境質量改善,助力“雙碳”’目標實現,這將成為體育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典范。
城鄉融合
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生存環境更加健康宜居,離不開城鄉融合發展。
在4月23日上午舉辦的論壇主旨報告環節,不少專家對推進鄉村振興發表了真知灼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從鄉村振興與政策供給的角度,為休閑旅游城市的環城市居住旅游支招。還有專家分享了不同地區的特色案例,闡述如何高質量建設鄉村人居環境。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不難看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目前已經到了“提質”階段,這是我們國家近期發布的目標,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未來五年會深入到各地區的農村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質量,為全面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和實現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正確路徑是根本。要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成熟定型。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
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加速推進,緊盯市民需求謀劃發展鄉村產業,城鄉人才順暢有序流動,借鑒城市經驗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以城鄉融合為抓手,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正在持續激發。
融會貫通
塑造美好人居環境
促進未來可持續發展,多學科融合是大勢所趨。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劉濱誼在風景園林與碳達峰碳中和分論壇上提出,未來風景園林與世界人居發展密不可分,學科理論與實踐都在發生重大轉變。
眾多生態專家、城市規劃師、建筑師、風景園林師也在論壇期間的研討中進行了思維碰撞,為美好人居環境和宜人空間場所塑造獻計獻策。“雙碳”目標下的城市更新、特色城市風貌塑造、以TOD重塑城市空間等都成為熱門議題。
“雙碳”目標下,城市更新行動要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為發展路徑,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大規模增建、大規模搬遷,注重品質、保護歷史文化,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構建生態優先的城鎮格局,注重生態文化的功能,鼓勵公交導向的低碳出行,推進綠色低碳的社區建造,完善綠色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進行便捷互聯的智慧運營,實現技術體系的新突破。
在城市中,某些特定的建筑對于城市風貌來說尤為重要,這些建筑是城市風貌中最具表現力的“主角”,對于城市風貌的塑造至關重要。這些建筑的表現要盡量做到得體,主要體現在形式要追隨功能、形制要符合身份、形象要體現角色、形態要融于環境等。
論壇期間還舉辦了園冶杯頒獎典禮。據了解,園冶杯國際競賽已成功舉辦十二屆,多年來一直踐行開放融合、平等公正、創新發展理念,以發現和培養青年設計師為己任,在建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環境藝術等多領域積極促進城市發展。(王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