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產業,推動建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答題。6月2日,記者了解到,正在建設中的中建三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新館項目正在推行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為實現“雙碳”戰略,打造生態工程。
嚴密布局貫徹綠色理念
趙威中忙碌的身影正在施工現場四處穿梭,他是中建三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新館的項目經理,需不斷檢查噴淋、霧炮器的實際運轉情況,確認正常后,趙威中才放心地回到崗位上。他說:“揚塵污染防治,能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周轉利用率,可有效減少建筑垃圾,這些都是環境保護長期且重要的一項工作。”
結合往年數據分析,建筑領域全過程碳排放超過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是實現中國“雙碳”目標的關鍵領域。為了強化建筑工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將綠色理念融入工程建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該項目團隊超前規劃,以“黨建+數字+智能”的方式,圍繞揚塵控制、光污染、水污染、節材、節水、節能、節地與人力資源保護等方面,全面推行綠色建造,做實環境保護工作。
“我們充分考慮施工現場建設情況,從揚塵降噪、廢舊利用、綠色建材引進等方面出發,最大程度地節約資源,監督和管控碳排放量,從源頭上破解建筑領域環境治理的難題。”該項目建造總監楊露表示。
精準施策塑造綠色工程
據悉,中建三局項目團隊在進場之初,便建立了以“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直接責任、業務牽頭部門首責、紀檢監督員專責、全體職工擔責”齊抓共管的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嚴格考核指標,做到責任到人。項目團隊以施工現場實際情況為基礎,推進綠色標桿工地創建工作,大力引進智慧工地“五設備一平臺”,推行動態化灑水清掃制度,在施工現場設置5個三級沉淀池,對污水排放PH值實施把控。
項目團隊在施工現場設置隔音棚,依托智慧應用量化和控制噪音分貝,避免擾民問題的同時,在夜間照明燈具上增設燈罩,將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現場,有效降低了光輻射影響,用有力舉措解決周邊居民的“肺腑之憂”,建立了良好的“鄰里關系”。
創新優化建好生態堡壘
在能耗雙控方面,中建三局項目團隊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照明技術,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儲存并用于施工現場照明系統,利用空氣能熱水器進行生活用水加熱。此外,項目團隊創新研用“塔吊鏑燈時鐘控制”技術,將時鐘控制器安裝到塔吊鏑燈開關位置,定時管理且操作便捷,有效降低了用電浪費的情況。
項目團隊做實節約型項目部建設,采用節水養護膜養護混凝土構件,用水量是原普通薄膜養護方式的30%,有效減少了水資源浪費。在材料節約方面,項目團隊采用機械化搬運手段,縮短運輸距離,切實避免了材料損耗的情況。針對廢料按需分類,利用短木枋接長、廢鋼筋制成排水溝蓋板、鋼筋支架等臨時構件、模板廢料制作可移動式花池等科學手段進行再加工,實現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有效避免了建筑垃圾的產生。
專研匠筑實現綠色發展
進場施工至今,項目團隊在覆蓋化綠色建造方面做出了有口皆碑的成績。截至目前,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回收利用356.92噸,累計回收利用率達38.3%;項目萬元產值用水2.6立方米,非市政自來水利用量及占總用水量比例31%,萬元產值用量28Kwh/萬元,獲評了江蘇省綠色智慧示范片區標準化三星級工地和南京市文明工地。
“二史館項目于2021年11月30日主體結構全面封頂,目前正處于裝修階段。面臨工期緊、任務重、建設標準高、疫情防控壓力大等難題,我們將以最高標準、最強實力、最快速度,推動精細化履約年、標桿化品質年、數據化平安年、網格化創新年黨建活動落實落地,確保高質高效完成項目竣工目標。”趙威中表示,努力將二史館項目打造成國家級綠色施工示范工程。
中建三局承建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新館項目是中央級的國家檔案館,總建筑面積88752平方米,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檔案庫房、對外服務、辦公和武警用房,建成后將成為南京市南部新城地標性的“城市客廳”一道靚麗風景線。(熊平平)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