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藍圖繪到底。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獲黨中央、國務院批復,5年來,總規實施第一階段102項重點任務階段性目標已全面完成,推動北京城市戰略定位轉型和首都高質量發展。以新版總規為“施工圖”,北京查補短板,健體強身。
減量提質 新城成宜居宜業家園
2017年11月30日,伴隨著東鼎市場閉市,喧囂了30年的“動批”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市場靜了、也凈了,隨之而來的轉型升級提上日程——作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一項重要舉措,這里正在變身國家級金融科技創新示范區,也叫金科新區。承載了一代人記憶的老“動批”,又將展開一幅新畫卷。
近年來,一改過去以增量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北京下大力氣實現減量提質,城市面貌大大改善。據統計,2018年至2020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減量約110平方公里。在嚴控城市規模的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地均產出、單位建筑面積產出卻較2015年顯著提升了35%、55%和41%。
“原來中心城區人口占比約60%,現在降到50%左右。”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感慨,隨著城市空間結構拉開,可以欣喜地看到,外圍很多新城已經成為年輕人和新來京工作人員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主動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首都規劃還劃定了一定比例的“留白”,把約132平方公里的用地“空”出來,原則上在2035年前不予啟用。“這是規劃實施中的‘一泉活水’。”張維說,戰略留白不僅是為保障中央功能、強化首都功能做好預留,也是為重點功能區產業創新孵化和待轉型地區產業調整升級預留機遇,為改善人居環境預留空間。
街區保護 老城煥發新活力
這幾年王府井變化不小,已是主街繁華、輔街靜美。步行街從原來的548米延長到892米,一直向北延伸到燈市口大街;大街周邊10余條胡同實現不停車,建成慢行安寧街區;在校尉胡同和王府西街,以往雜亂的邊角地變身口袋公園。如今的王府井已經從一條商業街擴展為一個商業街區,這意味著不僅要促進文化、商業、旅游融合發展,還要同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經過3年多的編制,《王府井商業街區更新與治理規劃》如同一份沉甸甸的“處方”,為街區謀未來。
2020年8月,核心區控規批復,北京為此制定核心區控規三年行動計劃,80項重點任務力爭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作為東城區第二批“美麗院落”之一,交道口街道景陽胡同5號院去年9月啟動改造。“現在地兒大了,又美了,可以曬太陽,可以遛遛彎,可以跳跳舞。”住了近20年的老居民郭美榮看著眼前寬敞整齊的大院兒,笑得合不攏嘴。東城區通過“微整治”打造44個“美麗院落”,西城區推動院落保護更新,以雨兒胡同為試點推進“共生院”建設……多樣化的保護利用模式讓老城生活更舒心。
一組數據反映出核心區的變化:2020年,人口密度降低至每平方公里1.96萬人,拆除違建3000余處;2021年,又有17.9萬平方米的違建被拆除。“靜”下來的核心區,將煥發新的生機。
漸進更新 改善人居新環境
“北京城市更新的特點,概括來講,就是9個字——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張維解釋,在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要通過一點一滴的城市更新提質,逐漸改善人居環境,激發城市活力,“而不是搞成片的大拆大建”。
以回天地區為例,2018年7月,回天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2021年7月,新一輪行動計劃緊鑼密鼓發布,提出六個方面23項具體任務,重點項目多達102個。短短幾個月后,回天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超大社區站上發展新起點。一份調查顯示,近九成的回天居民認為回天行動計劃提升效果顯著。這其中,家門口的好學校、好醫院,成為居民點贊的關鍵。
從朝陽區勁松的老舊小區更新,到海淀區學院路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從展現潮流個性的西單更新場,到利用工業遺產的張家灣設計小鎮,北京城市更新百花齊放。“十三五”時期,共有20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得到綜合整治,約21萬戶城鎮棚戶區改造完成,惠及約80萬人。301個責任規劃師團隊已基本覆蓋全市街鄉地區,成為規劃實施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
近期,隨著《北京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規劃)》印發,全市劃定178個重點更新街區,梳理可更新的建筑約2.45億平方米,具體任務以行動計劃的方式落在實處,將推動基礎設施類系統保障、居住類保護更新、產業類“騰籠換鳥”、公共空間類品質提升。(陳雪檸)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