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建筑,到節能低碳建筑,再到如今的零碳綠色建筑,十年來,中國在建筑碳中和領域成就斐然。
綠色建筑面積從7581萬平方米,到如今超過66億平方米,居世界首位;BIPV項目安裝容量由0.2GW增長到0.7GW,規模居世界首位。十年來,全國光伏建筑累計產生的綠色電力超過26億千瓦時,相當于累計為國家減排二氧化碳260萬噸,減少標準煤消耗超過104萬噸,減少粉塵排放67萬噸。
綠色建筑、光伏建筑的大規模建設,在助力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同時,有效實現了建筑的節能減排。數據顯示,十年來,建筑行業碳排放年均增速大幅下降,由7.6%下降到1.2%。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黨和國家在建筑碳中和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采取一系列措施,為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按下“快進鍵”。
2012年,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政策激勵、標準規范、技術進步、產業支撐、認證評估等方面,全面建立有利于綠色建筑發展的體制機制;
2013年,國務院1號文發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全面吹響綠色建筑快速發展的號角;
……
自此之后,國家相繼出臺相關利好政策超過200余項,建立起完善的綠建評價標準和體系,從綠色建材研發生產、綠色建筑設計建設、建筑用能結構等各個角度全方面推進綠色建材、綠色建筑技術發展,不但在實現全民住有所居的過程中,有效遏制了建筑的碳排放增速,還加速了綠建行業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展,推動綠建行業科研實力、科研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以BIPV技術為例,2012年全國光伏建筑屈指可數,BIPV產品也非常單一。而今天,在國家政策的不斷推動支持下,BIPV產品由過去傳統的光伏組件,發展成為可完全代替傳統建材的光伏建材,既能產生綠色電力,實現建筑耗能和產能的平衡,助力建筑碳中和,還能在外觀、色彩、紋理、造型方面,裝飾和美化城市環境,被譽為‘能發電的城市建筑美容師’。”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綠色建材研究中心主任、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兼嘉盛光電總經理張翼飛表示。
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BIPV技術由落后歐美,到如今領先全球,擁有了上千項技術專利,參與了多項國際標準的制定。獨有的光學納米鍍膜技術,實現了晶硅光伏建材的色彩紋理化外觀表達,顛覆了行業對晶硅產品的認知;高效能柔性技術,使我國誕生了全球首款曲面晶硅光伏瓦黛瓦。同時,我國的BIPV生產技術也由過去的純手工,升級為現在基于5G+IOT+AI等信息化技術的高效率、數字智能化生產線。
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行業的發展。最明顯的體現是成本的下降。
調研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光伏發電成本已經下降了90%,光伏建材也由第一代的每平方米幾千元,下降到現在每平方米千元左右,比不少綠色建材價格還要低。而且光伏建材還能通過光伏發電,創造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全生命周期來看,光伏建材已經成為性價比更高的綠色建材,可完全代替傳統建材,用于建筑外表皮。
其次,是項目的應用。
2022年4月1日,住建部新國標《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正式實施,要求新建建筑應用太陽能系統。BIPV建筑迎來爆發式增長,各地BIPV項目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
亞洲最大高鐵站雄安高鐵站、國內首個零能耗模塊化建筑上海招商璀璨城市零碳展館、國家級零碳示范村攀枝花混撒拉村、國內首個光伏+單元式幕墻項目國電投上海世博會大樓、“未來城市”標桿暨光儲直柔示范項目雄安中交科創城項目服務中心等一批優質綠色建筑都應用了BIPV技術,既滿足了建筑美學的要求,又加速了建筑碳中和步伐。
“以今年剛剛投運的上海招商璀璨城市零碳展館為例,BIPV技術的運用,在確保建筑整體美觀度的同時,提升了建筑閑置立面的資源利用率,增加了建筑整體發電量,是建筑實現零能耗的關鍵技術之一。”張翼飛表示。
據上海超低能耗建筑評審專家馬素貞介紹,項目的能源補充主要依靠的是光伏屋頂及建筑四、五兩層西立面的BIPV光伏幕墻。根據項目前期測算,同類型建筑每平方米用電在70度—80度,而零碳展館每平方米用電僅在26度左右,光伏發電量預計達到每平方米33度左右,發電量和用電量完全自給自足,因此獲得了中國建筑節能協會頒發的零能耗建筑證書。
十年來,中國綠色建筑技術從起步到今天零碳建筑遍地開花,光伏建材和BIPV技術的發展,見證了中國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力度。在“雙碳”目標指引下,中國綠建行業定能在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書寫新篇章,為創建更加零碳美好的綠色家園貢獻力量。(吳 躍)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