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建西部建設有限公司混凝土攪拌站都是“白領”在上班
塵土漫天飛舞,工人戴著口罩和手套、穿著勞保服,操作震耳欲聾的機器。一說起預拌混凝土攪拌站,人們總有這樣的印象。
但在位于重慶經開區的重慶中建西部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混凝土公司”),完全是另一番情形:廠區里鮮有灰塵,員工甚至可以西裝革履上班,襯衣潔白,皮鞋锃亮,和寫字樓里的白領相差無幾。
如此潔凈,這家混凝土攪拌站是怎么做到的?
混凝土攪拌站走一趟,鞋上竟然沒有污跡
12月7日清晨,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劉家灣,遠遠近近的山丘和綠樹,籠罩在初冬的薄霧中。從地圖上看,這里和有著“長江風景眼 重慶生態島”之稱的廣陽島,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
這片工業用地,對入駐企業的環保生態指標,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建混凝土公司,就在這里。
走進廠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鐵皮屋”(全封閉式料倉)。鐵皮屋通過封閉的傳送帶,連接著幾座同樣封閉的生產塔。生產塔下方有若干“尖嘴”,將混凝土準確地注入前來裝貨的罐車。
整個生產線,看不見幾個人,操作它的,是不遠處的一個控制室。室內,空調暖風吹拂,幾個電腦大屏上,顯示著各個生產環節的監控畫面,以及各項可視化的生產指標。坐在電腦前的工作人員,身著清一色的白色襯衫。
得益于生產過程的全封閉,幾乎沒有感受到空氣中的灰塵,地面上偶有罐車輪胎留下的泥土,也被工人及時用水沖刷進入到一邊的水池,沉淀以后循環使用。一趟走下來,鞋并沒有留下明顯的污跡,和傳統印象里混凝土攪拌站泥濘的地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看得見的是廠區的潔凈,看不見的,是產品的高附加值。中建混凝土公司負責人汪波介紹,他們的主打產品,是低碳高性能混凝土,其應用于來福士廣場、國金中心、陸海國際中心等超高層建筑,單價比普通混凝土高出不少。
這種混凝土為啥被稱為低碳?簡言之,就是指通過原料配比調整和工藝流程優化,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
就原料配比而言,該公司的主要做法,是減少那些高耗能生產出來的水泥熟料和碎石用量,取而代之的是礦粉、硅灰等更環保的摻合料。就工藝流程而言,該公司的主要創新做法,是通過骨料填充作用減小堆積體的空隙率,以及減少混凝土倒坍時間等,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通過上述兩種手段,中建混凝土公司生產這種低碳高性能混凝土,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減少25%,一年下來,僅這一種混凝土產品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7.5萬噸。
產業升級改造,決不能簡單地搞“一刀切”
不過,就在兩年前,這家工廠還險些被關閉。
為啥?在升級改造前,它一度造成了環境污染。
“廠區周邊的道路上積著厚厚的灰塵,汽車一過塵浪翻滾,雨天更是下不了腳。”汪波說,前些年由于噪聲揚塵污染,不時有附近村民前來堵大門,工廠幾乎每個月都要停一次產。
屢屢接到村民投訴,重慶經開區管委會也犯了難。
2018年9月25日,重慶發布關于廣陽島和長江生態文明創新試驗區的多個規劃公示,開始全面探索實踐長江生態文明的生態、科技、文化、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2019年9月,廣陽島片區總體規劃亮相,10月,廣陽島生態修復項目正式動工。2020年3月,重慶提出,將廣陽島片區建設成為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按照相關產業規劃,在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混凝土攪拌站這樣的高污染業態,必須被關停。
關停一家企業容易,但由此帶來的影響,或將阻擋一個區域快速發展的腳步。以混凝土為例,它屬于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的配套行業之一,道路橋梁、工廠、學校、醫院、居民住宅,樣樣離不開。
尤其是對于重慶經開區這樣產業培育和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的區域而言,混凝土行業更是必不可少。本地沒有混凝土,它就得從外地采購。混凝土攪拌站的服務半徑,最遠不能超過30公里,距離遠了,一是運輸成本大幅抬升,二是長時間運輸會影響產品質量。這些,都會影響投資環境,影響城市建設。
“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是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面。處理好這種關系,就決不能簡單地搞‘一刀切’。”在就混凝土行業召開的一次專題會議上,重慶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黃紅表示。
低碳化升級改造的投資,兩年就能全部收回
不搞“一刀切”,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重慶經開區的做法是,有條件的,引導其改造升級,達到生態標準;沒有條件的,一概關停。《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混凝土攪拌站綠色低碳建設標準》由此出爐,也開啟了中建混凝土公司的升級改造之路。
升級改造,首先是生產流程的全封閉。混凝土行業的粉塵,主要源于碎石、沙和輔料的露天堆放,尤其是將材料搬運至攪拌塔的過程中,最易揚塵。
如上所述,中建混凝土公司搭建了巨大的全封閉式料倉及傳送帶,讓物料儲存、運輸等生產環節全部在室內運行。下一步,他們還將擴大封閉外罩,把攪拌塔、水泥儲存罐等設備建筑全部裝進去,以此來降低噪音減少揚塵。
產業生態化,遠不只是降塵降噪,關鍵還在于降低碳排放。中建混凝土公司的升級之路由此邁入縱深,一是調整產品結構,開發低碳產品。類似于上述低碳高性能混凝土這樣的創新產品,目前中建混凝土公司已經推出了清水混凝土、防輻射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二十余種特殊混凝土,還有更多新產品已經投入研發。
向縱深升級的第二招,是在上下游同步推進智能化。
上游,中建混凝土公司重新梳理了采購目錄,碳排放低的原料廠家納入名單,排放高的,直接去掉。相應礦場和運輸工具都被打上標簽,納入溯源管理平臺系統。這樣,哪一批貨,如何通過船、車轉運至公司貨場,涉及到多少碳排放量,在后臺都一目了然。
下游,第三方運輸公司的每一輛罐車,都安裝上了北斗定位系統。車輛運輸混凝土的路線、停留時間,同樣一目了然。根據這些數據,系統會優化算法,給出最佳的出發時間、路線等安排,提升運輸效率,減少因運輸時間太長導致的碳排放,同時也指導生產節奏,避免因設備空轉導致的碳排放增加。
此外,在攪拌站內,中建混凝土公司還投入了諸如光伏發電、新能源裝載機、污水處理內循環系統等環保設備。
汪波透露,由于碳排放可交易,客戶越來越關注供應商的碳排放指標,憑借在全產業鏈碳排放管理的一連串動作,不少客戶聞訊而來。目前,重慶東站已經向其伸來“橄欖枝”,僅這一筆訂單,就占據了該攪拌站全部產能的三分之一。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這家企業低碳化升級改造的投資成本,僅需兩年就能全部收回。(吳 剛)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