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峰(左一)為中建一局黨委書記、吳愛國講解項目施工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項目建設。“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也寫入了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讓劉春峰感慨萬分。正是他所在的中建一局,2015年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先后建設了包括北京市住建委、發改委、政務云中心、警衛聯勤、信訪中心辦公樓,以及B2職工周轉房、后北營安置房、市政道路及管廊、副中心160地塊項目等18項工程在內的“一局街”建筑作品。
作為建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EPC超級工程項目主帥的劉春峰和他率領的履約團隊,始終牢記總書記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作出的“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最高指示,帶領團隊高質量建設著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二期啟動區160地塊項目(以下簡稱副中心160項目)。這項工程總造價16.324億元,建筑面積17.56萬平方米,其建筑面積規模相當于建造了一個北京人民大會堂。2021年,項目順利通過中國鋼結構金獎驗收、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獎驗收、北京市揚塵治理“綠牌”工地、北京市“綠色安全樣板工地”、中建集團觀摩樣板工地,榮獲了2021年度副中心工程辦綜合管理第一名。
記憶的年輪刻錄副中心160項目建造的榮光。劉春峰說,自2020年9月1日項目打下第一根護坡樁,到2021年9月30日,僅僅一年時間,項目主體鋼結構全面封頂,這是項目建設過程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革新工藝,創造“副中心樁基速度”
擊鼓催征,駿馬奮蹄,離不開科學的戰略判斷、非凡的戰略定力。過去的一年,鐫刻著劉春峰和他的履約團隊一串串堅實的足跡。為了履行工程高質量建設的承諾,為了擔起央企為國擔當的使命,他和他率領的項目建設團隊庚續中建紅色基因,創造了“副中心施工速度”。
明清時期,副中心地區是大運河地區,地下均為沙土層。讓劉春峰最為難忘的是,在深沙層樁基施工中,發現地下竟有15米左右的深沙層。遇到沙層深,工程樁孔極易坍塌。他率領項目技術人員組成攻關小組,確定工程樁施工采用“長螺旋反插鋼筋籠工藝”。
沒想到接下來卻出現了“小插曲”。施工初期,兩次試驗樁均出現個別小問題。劉春峰立刻召開專題分析會,全要素深入剖析原因。當天,他和技術人員從下午16時到第二天凌晨3時,一直堅守現場研究解決方案,看著一項項試驗樁技術數據全部達標,劉春峰懸著的心放下了,最終項目成功攻克了鋼筋籠下插15米沙層(其中14米處是承壓水層)的復雜地質條件。試驗樁告捷后,劉春峰立即書面交底管理人員過程控制要素,僅用20天時間,完成了1166根抗拔樁施工,對比其他副中心兄弟單位實施的懸挖樁工藝,副中心160項目實現了施工噪聲小、泥漿少的綠色施工,還極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焊接機器人,領跑鋼結構建造質量
“能不能像機器人造汽車那樣,讓機器人建造建筑工程呢?”劉春峰一直思考著建筑工業化項目實施的問題。
對比傳統焊接建筑鋼結構,使用焊接機器人有什么優處呢?劉春峰說:“經我和技術團隊研究發現,采用傳統人工焊接建筑鋼構件,焊接質量往往取決于焊工的技術水平。然而,對焊接機器人來講,通過人工編程為它設置好焊接鋼構件參數‘任務’后,機器人就可以自動完成焊接,每道焊縫寬窄誤差在正負1毫米之間,而傳統焊接往往在2-3毫米,焊接的精準度得到了大大提高。”
這項工程體量巨大,鋼結構用鋼量約14600噸,相當于一個半的法國埃菲爾鐵塔,項目鋼結構量大,采用機器人焊接鋼構件,施工質量得到提升的同時,人工成本也可得到很好的控制,也縮短了工程施工工期。
焊接機器人長得很特別。劉春峰介紹說,項目采用的焊接機器人由機器人臂、控制柜、焊機及焊槍四部分組成,機器臂展達2米,焊槍桿主要應用于鋼結構柱之間的焊接。這是因為鋼結構柱焊接點存在一定的割紋深度、坡口角度等誤差,為了保證焊接質量,在機器人焊接時,要隨時微調,每條焊縫的焊接程序都是“量身定制”。除了鋼構件焊縫美觀、精準度高外,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實際測算,單臺焊接機器人的效率較人工至少提升了20%,傳統焊接工序,兩名焊工每天大約能焊3根鋼柱,采用機器人焊接鋼構件,僅配一名技術人員,可同時操作2至3臺機器人焊接施工,整體效率和焊接質量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智慧建造,“超級大腦”拔節生長
“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智慧建造,創新履約。這是劉春峰和他的履約團隊踐行高質量建造副中心160項目的莊嚴承諾。
劉春峰率領他的智慧建造技術團隊,成立的智慧工作室被北京市總工會評為“信息化管理及智慧建造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他們以科技創新賦能工程項目高質量發展,以智慧+賦能建筑智慧化,打造建筑“超級大腦”,實現工地數字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讓施工現場更安全、建筑品質更可控。
劉春峰說:“我們研發和應用的區塊鏈精細化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建筑業在區塊鏈應用上“零”的突破。這個軟件以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數據可追溯、不可篡改,保證工程驗收的真實性,從根本上解決誠信履約問題。”
區塊鏈精細化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副中心160項目工作流程和數據儲存管理。劉春峰形象地說,這就像把每項目工程文件設置成屬于自己的“身份證”,所有數據一經存儲不能篡改,防止數據丟失,提高數據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安全性。數據系統中還內嵌專家庫,當項目發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根據專家特長在線掛“專家號”提請診斷,專家診斷后形成專項解決方案,為項目形成“電子病歷”,可為后續同類項目提供參考經驗,有效規避同類施工問題發生。
在智慧建造“黑科技”方面,劉春峰如數家珍,他介紹說,副中心160項目采用的智慧巡檢眼鏡設備,融入了AI人臉識別技術,通過眼鏡捕捉畫面+后臺AI算法,實現毫秒級別人臉檢測,可對地下室等密閉空間進行智慧監測,使地下施工檢查由過去的被動“監督”變為智能的主動“監控”,可對“人員、機械、物料、方法、環境”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做到精準定位人員、遠程技術指導。
當前,中國科技最尖端之一的物聯網技術也成功運用到了副中心160項目當中。劉春峰和技術人員通過BIM+傳感設備實現對高支模、深基坑、臨邊防護等重點部位的實時監控,可及時發現工程現場深基坑以及周邊建筑物、管線等隱患。在塔吊、卸料平臺、外用電梯安裝傳感設備出現危險情況時可及時作出反饋,實現了項目管理從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監督的雙轉變。
劉春峰說,項目還采用了BIM5D+智慧工地預警平臺系統可實時顯示多維度的監測數據,實時查看塔吊吊鉤監控畫面,實現塔吊運行狀態的多方位監控。一旦現場發現吊鉤隱患,一方面在現場語音告警提示塔吊設備操作人員規避風險,另一方面警告信息通過手機app自動推送給項目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根據預警信息督促現場施工人員進行整改,避免發生安全事故。
北京市政府、中建集團、中建一局領導參觀副中心160項目成功應用的一系列智慧建造技術之后,給予了充分肯定。
劉春峰清晰記得,2021年6月14日,中建一局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愛國;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左強,二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兵檢查項目履約工作時,吳愛國強調,項目能參與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中,是值得驕傲的,項目部要在施工過程中嚴把質量關、安全關、防疫關,高品質建設百年工程。
“過去的一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領導、工程辦領導、中建一局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愛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左強;二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兵,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高建軍;第三事業部總經理齊冀華心系項目建設,多次蒞臨工程現場,幫項目解難題、紓困局。”劉春峰說。
2021年,劉春峰和他的履約團隊第一個奮斗目標——項目主體鋼結構封頂已成為現實;2022年初,劉春峰已開啟奔向第二個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每月完成近一億元產值的目標,2022年末項目裝飾裝修工程基本完工;2023年計劃6月末全面竣工。
為高質量踐行工程施工目標,劉春峰表示,副中心160項目履約團隊將全力向著成為副中心二期建設中的“施工管理標桿、科技質量標桿、智慧工地標桿、文明施工標桿”齊步邁進,全力沖刺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李玉明)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