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在鄉村建一座房子,你想建成什么樣?“85后”海歸建筑師陳國棟給出的答案一定是:適應現代生活的木構建筑民居。
陳國棟在廣東長大并在日本求學多年,如今的普通話里卻帶著貴州口音。相較建筑師,陳國棟更喜歡“鄉村設計師”這個稱呼,中國鄉村未來長什么樣?木構民居如何走到下一個時代?他希望去做探索和實踐。
“在鄉村工作既能做設計又能實地做研究,因為這里的木構建筑延續上千年仍保存完好。”2017年,陳國棟把設計事務所從日本搬到了擁有中國傳統村落最多的縣——貴州黎平。黎平的傳統村落大多保存有鼓樓、禾晾等不同類型的木構建筑,早在大學時期陳國棟就對那些木構建筑深深著迷。
在陳國棟看來,木構建筑純粹又簡約,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記憶,所以他想和鄉間默默無名的匠人一起建造木構建筑,并為自己的工作室取名“無名營造社”。
黎平茅貢鎮系列新鄉土建筑設計、鄉村民宿、生態廁所、鄉野別墅……5年來,陳國棟帶領團隊與匠人一起“復活”當地木結構建筑,那些建筑大多與時髦不挨邊,卻被重新賦予了生機。
走在黎平黃崗這個有著八百年歷史的傳統村落里,很難發現以糧倉為原型建造的黃崗村·禾倉宿集,因為一棟棟木構結構的小屋錯落有致地靜臥在村寨周邊,既可眺望整個村子又沒有很突兀地破壞原有的建筑肌理。
當記者走在黃崗村最核心的區域,看見本土木構糧倉從單一的倉體演變成了大型公共空間,雖外貌形態與村寨原始風貌一致,屋內則設置有茶室、青年創客中心以及公寓等,身在其中既能感受傳統侗寨的靜謐之美,也為當地人和外來者提供活動交流空間。
扎根鄉村以來,“陪伴式”建造,是陳國棟的工作方式。在他看來,鄉村建房子,畫好圖紙僅是開端,與掌墨師以及匠人一起建造的過程才是核心。因此,陳國棟和團隊常常會吃住在村里長達一年之久,直到項目建造完成才會離開。
除了鄉村規劃設計,研究也是陳國棟的工作重點。每年,他和團隊會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做調研,重點是對當地建筑的梳理和研究,感知鄉村的變化和訴求。
當下,鄉村面臨一定的發展問題,比如地方傳統建筑如何進行現代更新?如何讓村民過上有品質生活的同時又不破壞村落特有風貌,一直是陳國棟尋找的平衡點。
在黎平縣相鄰的榕江縣歸柳村,陳國棟免費為當地一名教師設計了一棟磚木結構的住宅。從遠處看,房屋像是在紅磚混凝土的底座上,站著一個杉木做的“盒子”,頂部則蓋著小青瓦。
記者看到,房屋的采光、通風、保暖、隔音都做了改善,把原來用來圈養牲口的一樓變成了客廳、臥室、廚房等生活區域,二樓和三樓做成了公共空間和民宿,供房屋主人用來教授當地孩子唱侗歌和外地孩子研學旅游。
如何讓木構民居走向下一個時代?陳國棟認為,建立裝配式木結構建筑基地,讓未來的木構建筑也能一鍵下單,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路徑,不僅低碳環保且造價低廉。
作為鄉村建設的實踐者,陳國棟常會抽出時間參與各種城市“對話”。他希望,在鄉村建設熱潮中有更多青年人介入,讓鄉村回歸本質的同時又充滿多種可能性,帶動更多本地人回饋鄉村,最終達到振興的目的。(周燕玲)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