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人的居住理念已從“居者有其屋”轉向“居者優其屋”,在追求住房品質的同時,提升幸福感也成了重要的一環。作為建筑人,我們更應該認清肩上的責任,建筑理念也應該從“為居者建其屋”轉向“為居者優其屋”,這當中的“優”,便是對工程質量的精益求精,便是建筑人的責任與擔當。
“優其屋”需要不忘“初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詩句,出現在語文課本上,詩句不止表達了詩人心系黎民蒼生的胸懷,也表達了建筑質量對人們安居樂業的影響;“所有工程建設都要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的呼聲,曾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深深撥動代表們的心弦。對建筑質量的不懈追求,成了建筑人的“初心”,打造宜居、舒適的優質工程也成為建筑人的終極目標。如何確保在建筑過程中,不忘初心呢?筆者認為,自然是質量意識的樹立,但在要求全員樹立質量意識之前,更多則應該是從管理者入手,因為往往管理者的意識和行為會對職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唯有以上率下,才能同心同德,讓質量成為一種責任和使命,成為人人遵守,奉行的自覺行為,便能形成良好的質量文化,才能共享質量強企的豐碩成果。
“優其屋”需要獨具“匠心”。“工匠精神”的提出,無疑讓人們的視野再次聚焦到了看似平凡不起眼的工作上,而透過“工匠精神”,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一種生產力、一種創造力。對建筑業而言,質量之魂,更應存于匠心。在建工程過程中,每一次的混凝土澆筑,每一次實測實量,每一次執行“三檢制”,若能如工匠對待手中的工藝品般,精心打磨,精雕細琢,以專注、執著的“匠心”,真誠相待,那勢必會大大減少質量問題。建筑人,雖然不需要在作業面親自綁扎鋼筋和澆筑混凝土,但卻依然需要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一旦選定,就一門心思扎根下去,心無旁騖的“韌勁兒”,在任何一個細部做法上“較真兒”,時刻保有一顆“匠心”,如此才可在提高工程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最終引領質量高標準、擦亮企業品牌形象。
“優其屋”需要保持“耐心”。至今憶起“樓脆脆”事件,依然心有余悸,歷歷在目的質量事故,無不敲響著警鐘,警醒著建筑人,我們建成的房子不可能“推倒重建”,想要它屹立不倒,成為百年建筑,必須把握好過程的管控,這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當屬建筑材料。材料質量是工程質量的基礎,沒有高質地的材料,一切建筑施工質量都不會有保證。試想,如果影響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材料是不合格的,那么不管施工工藝水平有多高,最終產品也注定是不合格的。
建筑過程中使用的材料非常多,對各種建材的質量控制都很重要,時刻保有一顆“耐心”就顯得尤為關鍵。所謂“耐心”,便需要事無巨細,不厭其煩的重復去做各種細碎的事,例如,每批次進場的材料,認真核對生產廠家的資質、產品質量證明、出廠檢驗報告等資料,嚴格細致的審視產品外觀、品種、規格、尺寸、型號是否符合要求,在對于管材方面,認真檢測公稱、直徑及壁厚,防止以次充好,而對于那些需要復試的材料,必須進行現場取樣送檢,待材料復試結果合格后在使用,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對材料的收、發、儲、運各個環節的鏈條式管理,從源頭上避免不合格的產品用到工程上,筑牢質量管理的第一道防線。
“干就干好,做就做精”一直以來是我們所踐行的質量理念,若以“初心”、“匠心”、“耐心”,全程參與工程的質量管理與控制之中,堅持走好質量強企之路,方能彰顯央企的社會責任,真正做到讓居者優其屋。(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