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川,一個個地地道道的80后,一個義務反顧扎根在一線的青年技術管理者。從業7年,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到技術帶頭人,快速成長為企業的優秀管理人才,從先進工作者到優秀施工方案編、企業標準的編制人等多項殊榮記錄著他每一步的成長,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他,在青春的紀念碑上鐫刻了一個二十二冶青年奮斗的風采。
2012年7月,22歲的魯川從太原理工大學畢業。從學校踏入社會的岔路口,無數的抉擇中他最終選擇來到二十二冶。自此,他便將二十二冶作為夢想啟航的地方,作為青春奮斗的舞臺,將豐潤宏升君天下項目作為航行的“第一站”,揮灑智慧和汗水,彰顯男兒的熱血方剛。
因第一次接觸房屋建筑工程,剛剛畢業的他在施工中遇到不少困難,就連鋼筋型號都會弄錯。為了彌補自己專業知識上的欠缺,魯川天天熬夜看圖,鋼筋的下料長度是多少,制作彎曲尺寸,設計多少根數,順序該如何擺放,他都要一一搞清楚,在遇到理論與實際脫節且旁邊沒有師傅言傳身教的情況下,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學習,虛心請教有經驗的老班長、技術負責人,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他便掌握了常人需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掌握的質量控制措施和技術方法,他管轄的工程沒有出現質量不合格而返工的現象,那一年他被評為二十二冶集團第一建設有限公司的“先進工作者”。
魯川說:“要當好一名技術員既要會看圖更要會畫圖。在項目施工管理中上,技術員不僅僅要做好技術工作,還要能干現場管理。統籌做好指揮、組織、協調工作才行。”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樣去做的。在項目的施工中,魯川經常深入到班組的工作中去,整天泡在施工現場,無論嚴寒酷暑,從未缺席。魯川每天從早上七天到晚上八點,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工地上,和同事們一起在施工現場蹲守,及時發現存在問題隱患,鉆研用什么方法能保證施工質量,保證施工進度。晚上回到辦公室,來不及洗去滿身的泥土,便開始做起施工資料來。用魯川自己的話來說,“盡管項目的日子苦了點,但我也得到人生的最寶貴的財富,所有苦都是值得的”。
自己日積月累的寶貴經驗,很快就派上了用處。2016年,他被分到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主門工程項目,從一名技術員一躍成為了技術負責人,肩負起項目土建工程的施工技術管理工作,他的能力上升了一個臺階。這一年他被評為金結公司“先進工作者”,同樣在這一年,他也被評為“四優共產黨員”。
隨著公司的轉型升級,裝配式建筑越來越受寵,人才在此時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2017年3月,魯川主動請纓到浭陽錦園項目工作,開始了他與裝配式建筑的探索之旅。一到項目,項目總工就將裝配式鋼結構安裝方案的編制工作交給了他,面對這項工作,他從未退縮,無所畏懼。
裝配式鋼結構4號樓工程是中國二十二冶集團與中國冶金建筑科學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施工工藝的復雜可想而知。與傳統的鋼結構相比,混凝土和鋼結構構件這個龐然大物吊裝和安裝工作成了擋在工程上的“攔路虎”。由于目前裝配式鋼結構發展尚未成熟,研究的企業甚之甚少,編制一套完整的裝配式鋼結構吊裝安裝方案的重任重重的落在年僅27歲魯川的肩上,面對如此艱難的挑戰他沒有過多的說什么,只是立即召集技術研發人員、現場吊裝工人、構件生產技術人員召開了緊急的會議,通過對現場情況的核實了解,及時制定有力于施工的實施細則,從基礎上確保了施工方案的順利開展。隨著工程的全面展開,他的工作也越來越繁瑣,他白天蹲在現場研究塔吊的安裝位置,晚上伴著皎潔的月色反復的修改安裝方案,日積月累,他的辦公桌上堆滿了規范、圖集和無數張安裝方案的廢棄稿和修改稿。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5天的日夜奮戰,他最終帶領他的技術團隊制定出裝配式鋼結構4號樓的安裝方案,方案被各級領導審批通過那一刻,這個錚錚鐵骨的河北漢子,竟然留下了眼淚,眼淚里有辛勤付出后收獲的喜悅和激動,有對一個戰壕共同作戰的兄弟姐妹們深深的感激,更是離夢想更進一步的鞭策和激勵。
真正的強者,是愿意含著眼淚繼續奔跑的人。縱然前方有千難萬阻,也不能阻擋他健步如飛的步伐。魯川,他把根深深扎在基層,扎在這片養育他的熱土上;他是平凡的二十二冶青年中的一個縮影,他用錚錚鐵骨在熔爐中淬火成鋼,用鴻鵠之志勇敢地走他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一路上閃爍著新時代青年生生不息的奮斗之光。(懿馨)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