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加快融合,為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冬奧效應持續顯現,為河北省發揮區域優勢、加快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作為首批命名“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的中國二十二冶集團,堅持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工業設計發展規律和新時代特征,注重吸收工業設計新思想、新理念,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向著數字化、集成化、智能化邁進,進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強化工業化設計研發體系建設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加大新型建筑工業化科技研發投入,成立工業化設計研發中心,引入信息化管理人員、軟件開發人員以及管道模塊化等相關專業的人員,初步打造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專業分布廣泛的高素質、專業化、精英化的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發團隊;整合自身的優勢,聯合清華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總院等科學研究機構以及生產設備廠家、結構配件、裝飾裝修部品部件企業和單位建立廣泛深入的合作,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裝配式鋼-混結構體系、裝配式低能耗建筑三個主打產品為基礎,完成了鋼混二代鋼結構產品的研發、工業化建筑和模塊化施工技術施工、低能耗建筑施工技術、PC結構快速檢測施工方法等新10余個課題的研發任務,形成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的研發的新格局。
強化智能建造能力建設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圍繞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制造,不斷強化智能建造能力,集成應用信息化、BIM、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組建中冶綠建裝配式PC數字化智慧工廠智能管理系統,實現預制構件生產的可視化、數據化、流程化、規范化、協同化;全面推廣構件三維軟件BIM設計,實現從“設計端”到“生產端”的數據直送,按照構件安裝進度和生產任務需求,結合工廠既有產能和生產節拍,實現對全部訂單數據進行合理化分析,按照構件安裝進度和生產任務需求,結合工廠既有產能和生產節拍,合理制定排產計劃,從原來排產9小時縮短到1.5小時,節省管理人員,大幅提升生產線的有效工作時間,模臺利用率提升30%,平均每個項目可節約工期5-7天,保證了項目履約能力,此外,通過權限平臺、業務平臺、管控平臺和移動端打造,可達到智能傳遞、智能共享、智能排產、智能統計、智能追蹤,目前成功應用于多個工廠的40多個項目,中國二十二冶初步完成智慧制造領域的智慧生產工業化體系打造。
強化工業化科技成果轉化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注重新型建筑工業化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建筑領域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創新發展。“近年來,我們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總投入約3億元,研發項目投入超過2千萬,目前年產能30萬立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已可以滿足研發和成果轉化需求。”據中國二十二冶裝配式建筑分公司總工程師張曉峰介紹,中冶綠建三大體系的相關專利推廣應用已覆蓋京津冀地區,為40多項裝配式工程提供設計、工程施工及技術服務工作,示范工程項目已超30余項,推廣應用裝配式建筑示范50余萬平方米,部品部件供應量10多萬立方米。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先后承擔國家“十三五”重點及省部級計劃項目3項、科技及新技術應用示范項目4項,申報裝配式建筑相關專利222件,其中授權專利103件;科技成果鑒定10項;科學技術獎5項;獲省部級工法10項;BIM成果獎項4項;主參編國家、行業、地方標準9篇;獲國家及省級QC成果12項。推廣預制疊合樓板生產工藝、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制作技術、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疊合樓板安裝施工技術相關成果。應用項目30余項,推廣效果顯著。
時代的華章,在接續奮斗里書寫。今后,中國二十二冶集團將進一步通過一體化設計提升建筑品質并減少施工現場變更成本,通過技術研發提升建筑性能,降低運營成本,實現項目綜合效益最大化,真正讓精品工程實現施工效率和質量的雙提升,為奮力開創“再跨越、再翻番”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貢獻力量。(徐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