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裝配式公司堅持創新在企業工作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建立健全創新體制機制,努力突破關鍵技術,優化整合創新創效資源,激發職工創新創效潛能,提升科技競爭力和科技創效水平,跑出科技創效“加速度”。
下足頂層設計“繡花功”
裝配式公司把準科技創新著力點,全面梳理并完善科技研發、科技成果等各項管理制度,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形成了“科技創新平臺+科技研發項目+科技領軍人才+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協同推進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
為進一步規范科技創效的管理流程,裝配式公司出臺《科技創效管理辦法》,建立黨政一把手抓創新的工作機制,落實主要負責同志領導組織本單位創新發展的主體責任,明確公司+項目兩級管理職能,即各在建項目、生產廠負責科技創效工作策劃、立項申請、 組織實施、效益計算、申請驗收和效益認定,公司成立領導小組,負責立項確認、過程跟蹤指導、效益確認、兌現獎勵、評比表彰、經驗總結和推廣、季度報表填寫。通過評價“指揮棒”引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聚焦,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塑造科技創新創效的優勢,優化科技創效的決策機制,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創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攥緊產學研“點金棒”
裝配式公司以基地運營者、創效踐行者、創新孵化者的全新姿態,為裝配式建筑領域“產學研”鏈條構建提供支撐,為產業落地轉化提供專業運營服務,以高效優質的智慧運營模式助力產學研互融,著力賦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依托創新工作室,整合優化資源,并同清華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燕山大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搭建良好的產、學、研、用平臺,堅持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與職工綜合素質提升、與職工群眾崗位奉獻、調動職工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革新、技術發明的積極性。
裝配式公司構件銷售合同多采用固定單價合同模式,合同單價中包含有模具的周轉費用,周轉費用會根據周轉率的不同而變化。為將模具變為科技創效的“點金棒”,生產廠以模具優化作為科技創效立項,實施“模具方案優化”“模具重復利用”“模具生產優化”等措施,通過設置優化模具方案、減少模具量管控點,注重在模具設計、生產、使用過程中,優化一切能減少費用的方案針對構件的生產及發貨周期優化模具周轉方案,將模具周轉率達到最大化,減少模具數量;優化墻體對拉孔工裝、減少工裝架的使用;優化創新飄窗生產方案、取消模具底座等措施,僅一季度,節約模具67.8噸。
按下設計優化“快進鍵”
EPC模式正日益成為建設項目總承包的主流,其中設計優化與管理在EPC項目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而設計創效是科技創效最大的源泉,是真正的開源創效,裝配式公司以徐州EPC項目為載體,改變傳統的盈利方式,讓管理和科技成為項目上創效的主要手段,讓設計服務現場,促進市場。
在徐州項目施工期間,圍繞設計圖紙及施工方案的主戰場,深挖矛盾點,積極探索新工藝及做法的應用,特別是能夠縮短工期和節約成本的新工藝及做法。臨近項目外圍護結構裝飾裝修節點時,由于受到疫情、材料價格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采用幕墻施工的工程報價遠高于與總承包合同的收入價格,項目科技創效小組經過前期的調研,對設計方案深入討論,在滿足甲方要求的情況下按照建筑圖要求,提出以門窗代替幕墻的想法,并以10號樓為例進行將幕墻與門窗兩種施工工藝進行對比,工期提前9天之外,成本也大大壓降。項目部連夜將設計優化方案趕出來,積極與甲方進行溝通協商,在保證使用功能及外立面效果的前提下,將外圍護結構由幕墻改為門窗,施工效果也得到了建設單位的認可。
科技成果轉化創效是科技創新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可以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提高項目研究效率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及技術儲備。裝配式公司強化以項目為核心,以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效能化的原則,以科技創效激勵模式,努力突破關鍵技術,擦亮中冶綠建品牌,培育創新人才隊伍,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軼群)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