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智慧人防建設堅持“與民融合、與城融合、與戰融合”。在充分發揮人防“戰備”作用的同時,積極助力基層社區管理、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助力戰時災時應急疏散。
以智慧人防社區為基礎,建立宣傳教育”“通知公告”“互動交流”融為一體、防空”“防災”“防疫”報知系統融為一體、“人防”“安防”“消防”管理系統融為一體的社區智慧人防工作站,真正助力基層社區管理,實現“與民融合”。
將全市智慧人防的公用數據儲存在唐山市智慧城市的政務云,市級智慧人防管理中心與“智慧唐山”城市管理中心“無縫對接”“完全共享”,實現“與城融合”。
以社區為單位、按照“網格”劃分,依據戰時人員疏散要求,確認樓宇長、網格員、社區長等角色,為快速應急響應提供組織體系支持。將人防警報與社區廣播、掩蔽人員心理疏導系統充分聯動,為“留城人員”提供斷網、斷電“戰時”情況下的全方位、無死角警報報知,為“掩蔽群眾”提供“地上”空襲或受災情況,安撫情緒,確保避難群眾有序避難、安全撤離,實現“與戰融合”。
智慧人防社區是智慧人防的“細胞”。“智慧人防的建設必須立足于人防社區”,唐山市人民防空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王玉國對智慧人防建設提出了新觀點、新思路、新命題。智慧人防社區設立工作站,與市縣人防管理平臺互聯互通,將社區的相關人防數據信息實時共享,解決了人防部門缺信息與數據、人防工程多級管理信息不暢通、基層問題無人解決、重要問題無人反映等問題,實現了人防管理各類事件的自動分類處理和閉環運行,提升了人防管理工作的整體效率,讓人防部門的管理切實在“最后一公里”得到落實。
融入智慧城市是智慧人防的“血脈”。智慧人防建設只有融入到全域城市化和城市智慧化建設的大框架中才有價值、有生命力。智慧人防與智慧城市“大腦”互聯互通,拓展人防資源在政府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等工作中的應用,使人防資源更好的實現優化配置和力量整合,進而為整個城市的智能防護提供優質的系統平臺和信息保障。智慧城市擁有涉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服務等方方面面的數據,是人防部門不可缺少的數據來源,是智慧人防的“血脈”;人防的防護數據又可以納入到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中,戰時又能快速轉化為立體防護體系的一部分,在戰時止損、戰后損失評估及災后重建等各個環節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233模式”是智慧人防的“骨架”。智慧人防建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基層信息與數據的支撐,同時,基層問題解決缺乏有效機制、基層執行情況缺乏反饋機制等問題也成為智慧人防的“瓶頸”。“233模式”(即2個體系:標準規劃體系、技術支撐體系,3個層:物理層、數字層、智慧層,3個級:地市級、縣區級、社區級)正好為人防系統解決這類問題,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這方面的解決思路和方法。
唐山人防加緊謀劃、積極推進,計劃2023年初步完成市級、縣區級智慧人防管理中心的研發與建設,初步實現三級人防管理平臺互聯互通;2024年完善三級系統的建設,市級智慧人防平臺與智慧城市平臺互聯互通;2025年形成建設規范與標準,從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智慧人防建設樣板。
“智慧城市建設已進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從發展環境、資源共享、技術應用等諸多方面,為智慧人防建設創造了新機遇。人防部門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推動智慧人防建設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布局中,為促進經濟建設、增強城市功能、服務保障民生等做出更大貢獻!”唐山市人民防空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王玉國在采訪最后信心滿滿地說道。 (趙憲駿)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