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貼“民生福祉”深挖既有工作存量,圍繞“民生訴求”精準把脈,聚焦“民生短板”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和機制,通過“一戶一檔”、“業主開放活動”、“引入第三方驗收”等組合拳,升級現行新建住宅交付的“分戶驗收”政策和實施機制,探索出一套“先驗房后收房”行之有效的“青島模式”,蹚出了一條新房交付“趨零訴”的新路徑,讓住房重拾“家”的內涵。
“業主開放日”活動現場
全裝修縮水 預期落差大 交付季成維權季
一年要接三千多個投訴,平均一天要接八個,個個都是聲色俱厲,人人都是捶胸頓足,件件都是老大難……近年來,隨著新建住宅交付市場的政策疊加,原本惠民利民的“分戶驗收”“全裝修交付”“樓市調控”等新規新要求在落地實施過程中被不良市場生態的逐利性扭曲變形,新建住宅“先交稅費再看房”的不平等不規范的交付模式、分離合同導致的裝修縮水、建設方不能有效自我約束導致的粗制濫造、多部門齊抓共管卻誰也不管地監管現狀,讓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首當其沖,成了業主想到的第一個“維權中心”。
尤其是在新建住宅交付季的全裝修住宅領域,因購買預期落差嚴重、房不副實導致的拒收、信訪、訴訟事件此起彼伏,開發商被直指“太黑心”,管理部門被牽連“不作為”,住建市場生態進入了爾虞我詐、唯利是圖、交付即維權的惡性循環,“民生、民心工程”遭到嚴峻挑戰。
先驗房后收房 環環相扣 青島探索出新模式
面對積重難返的問題投訴和市場生態,作為主管部門,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動迎擊,系統會診,精準把脈,對現有政策進行升級、加固、補鏈、閉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先驗房后收房“青島模式”。
首先,印發《青島市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作業指導書(試行)》,在國家統一要求的“分戶驗收”政策基礎上,要求建設單位將分戶驗收的內容、檢查部位、各關鍵環節取留照片,并按戶形成“一戶一檔”,生成二維碼,建成可查可溯的電子檔案,以便于倒查追責,快速定位責任人,并與其本人及所在單位考核、獎懲掛鉤。
引導建設單位積極響應
其次,同步實施《青島市新建住宅工程交付前業主開放活動實施辦法(暫行)》,要求建設單位在工程交付前組織業主按照既定程序、方式和內容開展開放活動,讓準業主提前親自進入“自己家”驗房,通過二次驗房把可能產生矛盾的驗收環節再前置。
再次,倡導建設單位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全裝修住宅交付前的監督,充分發揮專業技術的力量,幫助業主對自己的房屋進行磁共振式“挑刺”,是為第三次驗房。
三次驗房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層層遞進,它們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設備,發揮大數據功能,瞄準一個共同的目標——“開心收房”而相互補充,隨著時間進行動態檢驗和修正。
房子有了家的味道 投訴降低 市場生態向好
“青島模式”既有效解決了業主購房的焦慮和因房屋質量與預期不符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與實施前同類型項目相比,有效質量投訴總量下降了近75%,又督促房屋建設市場趨于良性發展,爭相致力于百年品牌建筑企業的建設,還提升了政府的工作效能與口碑,住房“市場生態”出現了霞蔚云蒸的景象。
去年,“青島模式”作為全省樣板推廣后,濟南、濰坊、泰安、日照、煙臺等地區積極響應,全省新建商品住宅小區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因質量問題而產生的投訴明顯減少。
“4個3”相伴 交付保修 筑牢“家”防線
2022年,青島市將結合“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和《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要求,開展新建住宅工程“青島模式提升”活動,主要在監管、考核、獎懲和保修上下足真功夫,夯實參建單位工程質量責任,加強竣工階段關鍵環節管控,強化住宅工程質量風險防控。
業主查勘房屋
為保障工程質量保修工作實施,青島市將在新建住宅小區試行“4個3”住宅工程質量保修措施,即入戶大堂、電梯轎廂、戶內3個位置明示信息,物業單位、房修單位、建設單位項目3個渠道暢通報修,小問題馬上修、一般問題限時修、復雜問題承諾修3個層級保障維修,承諾書、銷項表、回訪單3種方式主動反饋。以此督促建設單位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履行保修義務,達到交付后保修工作“4個明確”,即明確建設單位住宅工程質量投訴處理主體責任,明確保修期限、處理流程和處理方式等內容。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動態完善豐富“青島模式”,既能鍛煉提升青島“住建人”的作風能力,又能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新房從交付到使用全過程的“家”概念。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