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倪政偉 趙瑞 ) 老舊小區改造后如何管理?小區從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境地到形成高效通暢的小區服務管理運轉模式,如何搖身一變讓老舊小區注入新鮮血液,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4月25日,記者走進商丘市梁園區煙廠家屬院,看這個有著30多年房齡的老小區是如何經歷有機更新后的“美麗蝶變”?
“原來這里臟亂差住著都難受,現在咋住咋舒服。不光環境好了,我們還成立了小區黨支部,每棟樓都有樓棟長,啥事都有人管,鄰里關系和睦了,居民的素質也提高了。”小區居民楊巧云笑著說。現在,煙廠家屬院內有整潔的道路,全新的樓體粉刷,別致的小區公園、黨史館、老年大學、老年餐廳、康養中心等一應俱全,小區管理更有生命力和人情味。
老舊小區換新顏 黨員沖在前
2018年起,結合商丘市“兩城”聯創工作,平原街道在煙廠家屬院試點建設了功能型黨支部,發動黨員群眾,以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為主線,成功破解了該小區無人管的難題。2019年煙廠家屬院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名單,功能型黨支部主動參與小區規劃、施工等各項工作,并發動黨員和居民籌集資金5萬余元,為改造項目“加菜單”。
建立“功能型黨支部”,把小區內的黨員找出來,組織建起來,同時發動樓棟長、志愿者參與其中,制定居民公約,把小區當做“家”來自治,讓小區的整體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疫情期間,該小區每家出動兩個人安排值班表,在小區出入口卡點輪班執勤,志愿者自發參與到核酸檢測秩序維護工作中去,居民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小區治理,營造融洽和諧的生活氛圍。
煙廠家屬院內現有6棟居民樓,172戶560余人,功能型黨支部有支部書記1名,委員4名,黨員19名。在家屬院改造工程實施過程中,都是黨員干部沖在前。為確保改造工程順利進行,煙廠家屬院功能型黨支部書記劉漢興,每天早上5點多出門,晚上9點多回家,手機24小時不關機,只要有事,隨叫隨到。
小區改造時,需要拆除違建房,小區居民思想工作不統一,工作很難開展。小區功能型黨支部的黨員第一時間站出來,從自家開始拆除,為居民做了表率。對于不理解的居民,黨員就上門溝通協調做工作,使改造工作順利推進。改造后,群眾的居住質量明顯提升,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拉動“三方力量”
小區服務管理高效運轉
2020年,為鞏固煙廠家屬院建設成果,民西社區和煙廠家屬院功能型黨支部,積極對接第三方環衛保潔公司,打造了“社區+支部+環衛”三方協同的“紅色管家”,并結合“有事好商量”平臺建設,在家屬院內設置了“協商議事亭”,定期召開社區、小區支部、第三方保潔公司、居民協商議事會議,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
小區功能型黨支部化身“紅色管家服務隊”,通過引進第三方物業公司,把功能型黨支部和物業公司的黨員按照“紅色管家”隊伍管理打造,把社區工作和物業工作深度融合,形成高效流暢的小區服務管理運轉模式。
“我們不僅是大家的‘紅色管家’,大家也是多年的老鄰居,遇到問題我們更了解情況,也更方便解決。”63歲的朱巧云說道。她現在是小區里的樓棟長,也在煙廠家屬院住了很多年,對于這里的情況她十分了解。“有什么問題,我們不出小區就內部解決了,將矛盾和問題化解在最基層。”
小區的功能型黨支部形成了“樓棟長—網格長—支部委員—書記”的組織架構,大家身份不同,分工不同,但責任與使命都是共同的:解決居民生活的實際問題。4月份疫情以來,居民們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大家互相幫助,共渡疫情。
煙廠家屬院功能型黨支部緊密聯合第三方隊伍,以當好“紅色管家”為己任,從解決居民的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入手,以精準高效的服務舉措,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近年來,平原街道積極構建以黨建為統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的新機制,實現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創新推進的功能型黨支部建設、“有事好商量”平臺機制建設、人才創新創業工作、服務群眾“四步工作法”在破解“三無”小區治理難題、疫情防控、全國文明城創建、全國衛生城創建、“六保”“六穩”工作中發揮了積極引領作用,并作出了突出貢獻。
下一步,煙廠家屬院功能型黨支部+“紅色管家”將會切實為居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時將多舉辦活動,增強居民與社區之間的凝聚力,定期召開紅色會議,引導大家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將紅色精神送到千家萬戶。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