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泰時代光學儀器有限公司智能無塵車間
創新創業,朝氣澎湃
一河兩岸
科技創新激蕩澎湃力量
“以往一臺設備1個小時只能織出2米長的錦綸面料,引進新設備后,同樣的時間可以織出5米長的錦綸面料。”9月13日,在位于黃梅縣大勝關山工業園的湖北宏富紡織有限公司車間里,生產經理張亮高興地說。
滿負荷運轉的生產車間里,只見700多臺高端織布機正整齊劃一地快速工作,全程無需人工操作。
宏富紡織主要生產高端化纖尼龍面料,擁有電腦自動化控制和高精密先進生產設備及生產工藝。近年來,企業陸續投入1億元進行技改,引進更先進的噴水織機,優化流程,有效提高了自動化水平。“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我們有信心全年銷售產值突破1億元。”張亮說。
紡織服裝產業是黃梅縣五大主導產業之一,連續八年躋身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認定為中國長絲織造產業基地,其中大勝工業園是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八個示范園區之一。
科創平臺匯聚創新力量。近日,黃梅縣與武漢紡織大學正式簽約,共建鄂東紡織新材料技術研究院,以期立足于紡織服裝產業基礎,以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為依托,在優勢企業內實現科技創新成果對接轉化,推動黃梅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黃梅正在加快紡織服裝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龍頭企業‘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支持光電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骨干企業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等方面改造提升。”黃梅縣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局長周江順介紹,該縣完善技術改造支持措施,出臺科技創新激勵政策,每年設立3000萬元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專項基金,讓科技創新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黃梅宇星水鉆、科普達、云泰光學等一批企業正闊步前行。
雙高鐵時代下的“新城夢”
安九高鐵通車,結束了黃梅不通高鐵的歷史。3個多月后,黃黃高鐵于今年4月22日開通運營,“吳頭楚尾”之地,成為兩條高鐵線的交會點。
“雙高鐵”實現南北貫通、東西相連,自此黃梅融入黃岡、九江“半小時經濟圈”,武漢、南昌、合肥“一小時經濟圈”,北京、上海、廣州、成都“五小時經濟圈”,其三省交界、七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優勢更加突出。
因高鐵建設實施整體搬遷的黃梅縣五里墩村,如今白墻黛瓦,青山環抱,300多戶村民住進南北通透的聯排洋房,成為城市居民,小村落秒變新社區。
就地城鎮化,需要產業支撐。
目前,高鐵站物業管理公司吸納社區45人就業,從事保潔、保安、維修等工作,月薪3500元至5000元不等。
五里墩社區黨支部書記潘樹青說,毗鄰高鐵站,村集體有一塊20多畝的土地,將規劃建設一個商業街。高鐵站北邊和南邊還有360多畝地,計劃引進市場主體,目前,已有多家客商前來洽談。社區也正在籌辦一家物業公司,承接高鐵片區的業務,可解決幾十人就業。
“我們計劃通過2到3年的努力,基本解決社區居民的就業問題,讓居民家家有收入,人人有事做。”潘樹青說。
隨著高鐵新城建設的推進,這片11.3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步邁入城鎮化,與周邊區域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在高鐵站附近,高鐵片區教育城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這是一個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15年學制為一體的綜合教育園區。今年9月,黃梅實驗高中率先投用,迎來首批學生。教育城周邊,黃梅縣中醫院、黃梅商貿綜合體等生活配套設施也在建設中。
充分發揮高鐵引流和開放聚能效應,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就近安居樂業的需求。一座高鐵新城正在崛起。
跨江合作唱“新戲”
9月14日,伏國旺駕車通過九江長江一橋黃梅小池收費站,10分鐘后到達位于小池臨港產業園的大農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投資小池,來對了!”伏國旺表示,隨著鄂湘贛三省深度融合,市場空間越來越大。目前,公司已建成12條生產線,銷售收入年增速15%至30%,2021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今年,公司新上了一條針劑生產線、一條口服液生產線和一條粉針生產線,馬上就能上線投產。”
黃梅口子鎮小池,與江西九江一橋之隔,連續4次破格提檔升級為“省級發展戰略”,成為濱江開放新區。如今,工作在湖北、生活在江西,往返兩地,已成為不少九江人的日常。
“在小池投資興業的江西客商已有百余名。”黃梅縣委書記劉欲曉介紹,2019年以來,黃梅以全面實施小池綠色發展第3個“三年行動”計劃為載體,力推黃梅與九江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四個一體化”,跨江合作進一步深入。
當好“菜籃子”,在小池等沿江鄉鎮發展蔬菜基地10萬畝,“稻蝦共作”基地30萬畝,九江60%的蔬菜由黃梅供應,小池裕豐農產品物流中心每年交易額超過16億元;工業上,引進承接28家江西企業落戶黃梅;服務業上,引進九江聯盛等商貿企業在小池布點。
不僅如此,兩地還共同謀劃了九江繞城高速至黃梅工程、國道G105黃梅至柴桑改線工程、黃梅九江過江隧道等項目;共同召開專場招聘會,共建“跨江勞務市場共同體”;合作開通了第一條跨省公交,率先推進醫保跨省聯網結算、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讓兩地群眾共享合作實惠。
新農人變身“興農人”
8月23日,全國高素質青年農民培育工作暨2022年湖北省高素質青年農民培訓班啟動儀式在黃梅舉行。在長江之畔的魚米之鄉,“新農人”迎來了一場屬于自己的盛會。
近年來,黃梅搶抓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革命老區振興等發展機遇,真心實意、真金白銀邀請能人回鄉創新創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青年農民隊伍,涌現出一批批活躍鄉里的“新農人”,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夏秋之交,黃梅縣大河鎮“袁夫稻田”里游人如織。在稻田中就餐說豐年,在田埂邊的火車上聽取蛙聲一片……袁夫稻田,憑借美學場景打造力、品牌流量運營力,成為聲名遠揚的網紅打卡地。千元一晚的鄉野民宿,一到周末就一房難求。
“日子緩緩,生活很‘田’,我們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農業也可以變得精致。”武漢大學畢業生、袁夫稻田創始人袁勇剛說,通過提高這片土地上的農業體驗感,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傳統農業注入不一樣的血液。他的夢想,是讓一畝田的收益達到十幾萬元。
如今,袁夫稻田集生態種植、大米生產、觀光游覽、火車餐飲、度假民宿等為一體,成為黃梅三產融合的典范。
在黃梅,有一群跟袁勇剛志同道合的“新農人”。他們有的是土生土長的黃梅人,如南北山“土豬哥”何小營;有的是黃梅女婿或媳婦,如謙益農業的李明攀;有的是被這一方水土所吸引的“新黃梅人”。
謙益農業(湖北)有限公司種植部主管陳鵬的老家在成都,2018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后加入學長李明攀的團隊。在這里,匯聚了100多位高校畢業生扎根鄉村。2021年公司銷售額8100余萬元,帶動了530多戶農戶合作,4000余人就近就業。
一批批“新農人”,正在黃梅大地放飛別樣的“興農夢”。
老戲曲唱紅新舞臺
“家人們,晚上好!……”9月9日晚7時30分,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周末劇場”網絡直播開播。
“周末劇場”曾是黃梅戲劇院精心打造的惠民演出活動。受疫情影響,“周末劇場”按下暫停鍵。
4月29日,該劇院在抖音平臺上首次開通直播。一個月內,抖音號粉絲量從2萬漲到20多萬,每場直播點贊超過100萬。期間打造了不少爆款短視頻,《七仙女鵲橋》達到千萬次播放。
“周末劇場”網絡直播,成為老劇院的“新舞臺”。100余位黃梅戲演員通過抖音,與天南海北的戲迷一同唱響“大黃梅”。
“我們不為盈利,只為更好傳播黃梅戲。”該院院長余文新介紹,開通直播是向更多戲迷展演黃梅戲,不帶貨、不打PK,不給戲迷朋友增加額外的經濟負擔。
黃梅縣是黃梅戲的發源地,開通抖音直播,不僅讓網友們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黃梅戲,也讓劇院的年輕演員在這個全新的平臺上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演出上百場“七仙女”的黃維在直播間走紅,一段僅38秒的黃梅戲抖音視頻,讓她獲得近60萬人點贊。
“直播不僅提升了我們的專業能力,也鍛煉了應變能力。”黃梅戲劇院演員黃維介紹,以前線下演出不需要和觀眾互動,但在直播間里,不僅需要時時和觀眾互動,還要關注評論里戲迷朋友的建議。
多年來,為唱響黃梅戲,黃梅堅持“三管齊發”,一手抓劇本創新,一手抓人才培養,一手抓平臺推廣,為黃梅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勃勃生機,也為堅持戲曲夢想的演員找到了新的舞臺。
補短板筑牢新屏障
9月13日,黃梅縣華陽河蓄滯洪區西隔堤加固工程現場,十幾個打樁機沿堤腳一線排開,工程車輛在大堤往來穿梭。
西隔堤加固工程是華陽河蓄滯洪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湖北三年水利補短板重點項目,直接保護著127萬人口、87萬畝耕地和京九合九鐵路、滬渝滬蓉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線的安全。
該項目歷經黃梅縣5屆縣委縣政府25年接力爭取,于2020年立項審批并開工建設,總投資6.78億元,將于今年10月份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西隔堤加固工程是啟用華陽河蓄滯洪區的前提和保障。”黃梅縣水利和湖泊局工程股負責人楊進軍說,華陽河蓄滯洪區承擔著25億立方米的蓄洪任務,主要保護長江中下游湖北、江西、安徽3省8大江堤防洪安全。其中湖北部分為建設劉佐、獨山兩個安全區,總面積18.16平方公里,總投資7億余元,主體工程于今年9月份開工建設。
黃梅優于水又憂于水。“腳踩一條江(長江),腰系兩只‘壺’(太白、龍感兩湖),頭頂三盆水(垅坪、古角、永安三大水庫),身披四條帶(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條河流)”,是黃梅水系縱橫的生動寫照。防汛既要防長江大汛,又要防山洪災害,更要防湖泊內澇。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加強流域的上下游統籌、左右岸協同和干支流互動,推動四化同步發展。按照這一理念和要求,黃梅加快補齊水利短板。
2020年汛后,該縣啟動實施水利補短板新三年計劃,實施180個水利項目、總投資約35億元,建成水利項目148個,完成西隔堤加固一期、老縣河一期、考田河防洪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下一步,將重點從暢通水系、清潔水體、放大水利3個方面,揚水資源豐富優勢,解老百姓水患之憂。
黃梅縣黃梅戲劇院正在直播
小池筑大城
袁夫稻田
黃梅有戲看創新
從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戲,到網絡傳千里,處處皆是戲。黃梅戲劇院,創新傳播路徑,黃梅戲火出圈。從四祖“坐禪守一”,開“方便法門”,到五祖改革禪法,開“東山法門”,中國禪宗在黃梅發揚光大。創新已刻進黃梅人骨子里、融入黃梅人的血脈中。
思維創新開新局。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促進思想觀念革故鼎新、體制機制破舊立新,將干部思想認識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中解放出來,從束縛發展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從傳統僵化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各級黨員干部思想破冰、以新應新、以新求新、以新贏新,創新已經成為黃梅干事創業的代名詞。
科技創新起新潮。堅持牽住改革創新“牛鼻子”,激活科技創新“原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新技術企業36家、專精特新企業12家,科普達專注技改創新、轉型升級,產品不斷迭代更新,入選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宇星水鉆深耕技術、鉆研工藝,刷新水鉆產業版圖,實現了世界彩鉆看黃梅。創新企業和創新成果擦亮了黃梅名片,黃梅科技創新浪潮聚勢而起。
機制創新出新績。系統謀劃10個領域集成改革,25項試點經驗在省級以上推廣,老年群體“四簡”服務得到國務院推介,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建設落地見效。小池突破“鎮級思維”,建立濱江新區,變“等靠要”為“試闖爭”,變“找依據”為“創先例”,全力推進產業跨越式發展、跨江務實型合作、機制突破性創新,持續推動小池濱江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綠色高效發展,榮獲首屆湖北改革獎,綜合實力位居中部百強鄉鎮14位、全省第2位。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改革創新這個第一動能正在強勁發力。
心向往之,行必將至。偉大夢想凝聚人心,改革創新開創未來,這既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建設國家、邁向復興的寶貴經驗,也是黃梅不斷取得發展成就、實現發展突圍的寶貴財富。喜迎黨的二十大,踏上嶄新征程,我們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鉆”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黃梅的明天必將越來越好,“豐年人樂業”的美好生活必將觸手可得!(吳句兵)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